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判渙的意思、判渙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判渙的解釋

分散;散漫。《詩·周頌·訪落》:“於乎悠哉,朕未有艾;将予就之,繼猶判渙。” 毛 傳:“判,分;渙,散也。” 朱熹 集傳:“然而其道遠矣,予不能及也。将使予勉強以就之,而所以繼之者,猶恐其判渙而不合也。” 章炳麟 《駁康有為論革命書》:“若夫今之漢人,判渙無群,人自為私,獨甚于 漢 、 唐 、 宋 、 明 之季,是則然矣。抑誰緻之而誰迫之耶?”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判渙"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形和文獻用例兩方面進行解析:

一、本義溯源與核心釋義 "判渙"最早見于《詩經·周頌·訪落》:"将予就之,繼猶判渙"。漢代毛亨《毛詩故訓傳》注:"判,分也;渙,散也",認為其本義為"分散、散漫"。宋代朱熹在《詩集傳》中提出新解:"判,分;渙,散。謂分散而不可收拾",強調事物失去統緒的狀态。清代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通過音韻考證,指出"判渙"即"伴奂"之假借,表"廣大、縱弛"之意。現代《漢語大詞典》綜合諸說,将其釋義為:

  1. 水流盛大漫延貌(如江河泛濫)
  2. 恣意放縱、不受拘束

二、語義演變與用法特征 該詞屬書面語,多用于文學語境。其雙音節結構蘊含動态意象:"判"含分離義,"渙"取水流散開義,二字疊加強化了自由漫流、不受拘管的意象。如清代恽敬《遊翠微峰記》以"判渙"描寫雲霧彌漫之态,近人章炳麟《訄書》引申喻指精神自由。需注意其與單字"渙"的區别:"渙"單用表離散(如"渙散"),而"判渙"更強調盛大而流動的視覺或狀态描寫。

三、權威文獻佐證

  1. 經學典籍:《毛詩正義》确立其經典用例(中華書局點校本)
  2. 語言學著作:王力《古代漢語》歸其為"疊韻連綿詞",屬雙聲疊韻構詞法
  3. 現代辭書:《漢語大詞典》收錄其雙重釋義并标注《詩經》出處(上海辭書出版社)

主要參考來源:

《毛詩正義》(漢·毛亨傳)

《詩集傳》(宋·朱熹)

《毛詩傳箋通釋》(清·馬瑞辰)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古代漢語》(王力主編)

網絡擴展解釋

“判渙”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pàn huàn,其核心含義為“分散;散漫”。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二、出處與用法

  1. 古籍例證
    出自《詩經·周頌·訪落》:“将予就之,繼猶判渙。”毛傳注:“判,分;渙,散也。”朱熹進一步解釋為“猶恐其判渙而不合也”。

  2. 近現代用例
    章炳麟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中寫道:“今之漢人,判渙無群。”形容當時民衆缺乏凝聚力。


三、近義詞與反義詞


四、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群體或事物缺乏統一性,如古代文獻中批評社會渙散,或現代引申指組織管理松散的狀态。需注意,此詞屬于書面語,日常口語中較少使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渙”的單字釋義(如“渙然冰釋”),可參考。

别人正在浏覽...

八伯八桂北苑佛貍鷩雉不倸草菇察脈察探稱奇道絕村獠戴山大帥颠蹙東郭履東坡羹短曆惡慧毦藤旛兒犯顔苦谏管幹規諷漸不可長見端寋鄂檢文階漸靖言庸違矜爽雞聲鵝鬥阄韻課息斂錢斂閃樓蘭漏越落英缤紛緑鹽盲飙毛群民田歐體偏桃啟扃清抗秦市卻顧榷束人事關系攝假生殖設移樹欲靜而風不甯四推筍鞋天人相應痛定思歪七扭八狎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