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散;散漫。《詩·周頌·訪落》:“於乎悠哉,朕未有艾;将予就之,繼猶判渙。” 毛 傳:“判,分;渙,散也。” 朱熹 集傳:“然而其道遠矣,予不能及也。将使予勉強以就之,而所以繼之者,猶恐其判渙而不合也。” 章炳麟 《駁康有為論革命書》:“若夫今之漢人,判渙無群,人自為私,獨甚于 漢 、 唐 、 宋 、 明 之季,是則然矣。抑誰緻之而誰迫之耶?”
“判渙”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pàn huàn,其核心含義為“分散;散漫”。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析:
古籍例證
出自《詩經·周頌·訪落》:“将予就之,繼猶判渙。”毛傳注:“判,分;渙,散也。”朱熹進一步解釋為“猶恐其判渙而不合也”。
近現代用例
章炳麟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中寫道:“今之漢人,判渙無群。”形容當時民衆缺乏凝聚力。
多用于描述群體或事物缺乏統一性,如古代文獻中批評社會渙散,或現代引申指組織管理松散的狀态。需注意,此詞屬于書面語,日常口語中較少使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渙”的單字釋義(如“渙然冰釋”),可參考。
判渙是一個動詞短語,意思是判斷水的深淺。判指判斷,渙指水流深淺,也指水澄清。
判渙的部首是刂和氵。刂是刀的切部,氵是水的意符。判渙的筆畫總數為8畫。
判渙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使用的象形字和指事字。判字的古代造字形态是“半⺮丶” ,逐漸演變成現在的“半刂丶”形狀,表示用一把刀切割一半的物品。渙字的古代造字形态是“三⺧欠”,表示水流分開,歸于安靜狀态。兩個字合在一起表示判斷水的深淺。
判渙的繁體字為「判渙」。
在古時候,判渙的寫法有一些變化。判字的古代寫法有逆折刀切,安靜的水潤留等多種形态。渙字的古代寫法有水茂出,潲浮脫等。
1. 他憑借多年的經驗和觀察,能夠準确地判渙水的深淺。 2. 在湖邊遊玩時,我們可以通過判渙氣泡的形态來判斷水中魚群的活躍程度。
與判渙相關的組詞包括:判定、判别、渙散等。
判渙的近義詞有判斷和辨别。判渙的反義詞可以是混濁和渾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