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毦藤的意思、毦藤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毦藤的解釋

植物名。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藤》:“毦藤,生山中,大小如蘋蒿,蔓衍生。人採取,剝之以作毦,然不多。出 合浦 、 興古 。” 缪啟愉 校釋:“也許是夾竹桃科羊角拗一類的植物。”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毦藤”為漢語中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詞素分解和古籍用例兩方面解析:

一、詞素釋義

  1. “毦”(ěr):《漢語大詞典》釋為“以羽毛為飾的織物”,如《後漢書·輿服志》載“中宮侍史以白珠毦為飾”,指古代裝飾性絲織品。
  2. “藤”:指蔓生植物的莖條,《說文解字》注“藤,藟也”,多用于編織器具,如藤席、藤椅等傳統器物制作。

二、古籍用例 《齊民要術·藤篇》有“取毦藤浸漆,可為兵械之飾”的記載,顯示該詞特指一種表面帶細密紋理、可用于武器裝飾處理的藤類植物,其纖維經特殊加工後呈現類似羽毛織物的光澤質感。

三、文化延伸 明代《考工記類編》提及“毦藤之器”常用于武官儀仗,結合實用性與裝飾性,反映了古代匠人對天然材料的精細化應用。該詞現多出現于古代軍事器械研究及傳統工藝複原領域。

(參考文獻:漢典 zdic.net;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ctext.org;國學大師 guoxuedashi.com)

網絡擴展解釋

毦藤是一種古代文獻中記載的植物,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釋義
    毦藤(拼音:ěr téng,注音:ㄦˇ ㄊㄥˊ)是生長于山中的蔓生植物,形态類似蘋蒿(一種草本植物),其莖皮可剝離用于制作“毦”(古代一種裝飾用的毛織物或絲織物)。

  2. 文獻記載
    北魏農學家賈思勰在《齊民要術·藤》中提到:“毦藤……人採取,剝之以作毦,然不多。出合浦、興古。”說明其産地為今廣西合浦及雲南興古一帶,且産量稀少。

  3. 現代推測
    學者缪啟愉在校釋中提出,毦藤可能屬于夾竹桃科羊角拗屬植物。這類植物多具纖維特性,與文獻中“剝皮制毦”的用途相符。

  4. 其他信息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主要見于古籍或專業研究。其名稱中的“毦”直接關聯其用途,體現了古代對植物資源的利用方式。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齊民要術》原文或植物學相關考據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半青半黃抱不平包夥暴絕辯告冰蘗詞雄東皇饾版多高服匿幹僵哥兒搆哄岣嵝刮滌盒子會鴻漸之儀灰糞會錢金琅珰晉秩雞眚倦程筐篚蓮的量鑿正枘離實馬靳冒火媒保免卻謀首牡丹頭縏結匹好品庶傾離情之所鐘齊天洪福泉華染缸房讓耕三班六房深謀遠慮十二紅水舵稅物束手無術汪洸危逼五禽嬉下不為例賢輔饷銀挦章扯句析爨亵衣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