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植物名。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藤》:“毦藤,生山中,大小如蘋蒿,蔓衍生。人採取,剝之以作毦,然不多。出 合浦 、 興古 。” 缪啟愉 校釋:“也許是夾竹桃科羊角拗一類的植物。”
毦藤是一種古代文獻中記載的植物,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毦藤(拼音:ěr téng,注音:ㄦˇ ㄊㄥˊ)是生長于山中的蔓生植物,形态類似蘋蒿(一種草本植物),其莖皮可剝離用于制作“毦”(古代一種裝飾用的毛織物或絲織物)。
文獻記載
北魏農學家賈思勰在《齊民要術·藤》中提到:“毦藤……人採取,剝之以作毦,然不多。出合浦、興古。”說明其産地為今廣西合浦及雲南興古一帶,且産量稀少。
現代推測
學者缪啟愉在校釋中提出,毦藤可能屬于夾竹桃科羊角拗屬植物。這類植物多具纖維特性,與文獻中“剝皮制毦”的用途相符。
其他信息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主要見于古籍或專業研究。其名稱中的“毦”直接關聯其用途,體現了古代對植物資源的利用方式。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齊民要術》原文或植物學相關考據資料。
《毦藤》這個詞是指一種植物,常見于中國南方地區。
毦藤由“毛”和“藤”兩部分組成。它的部首是“艹”(草字頭),毛的筆畫數是4,藤的筆畫數是18。
《毦藤》這個詞的來源較為模糊,但可以推測它可能源于古人對于一種藤蔓植物的命名。
該詞在繁體中一般保持相同的寫法,沒有變化。
在古代漢字中,使用毦藤這個詞時,常常使用類似于「毦藤」之類的寫法。這是因為隨着時間的推移,部分漢字的書寫形式發生了變化。
1. 我家後院種了一株毦藤,非常美麗。
2. 毦藤的蔓延速度非常快,需要及時進行修剪。
組詞:毦藤架、毦藤蔓、毦藤花、毦藤藤
近義詞:藤蔓、爬藤植物
反義詞:樹木、草本植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