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攝皇帝與假皇帝。 西漢 平帝 崩,無子,立 宣帝 玄孫 嬰 為皇太子,號曰 孺子 。 安漢公 王莽 攝位,改元 居攝 ,先稱“攝皇帝”,繼稱“假皇帝”。《漢書·王莽傳中》:“予前在大麓,至于攝假。” 顔師古 注:“攝假,謂初為攝皇帝,又為假皇帝。”
攝假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現罕用于現代漢語,其核心含義為代理官職或職務。以下從詞典角度分項詳解:
“攝”的本義
“攝”指暫時代理、兼任。《說文解字》釋為“引持也”,引申為暫管職務。例如《論語·鄉黨》中“攝齊升堂”的“攝”表“提起”,後衍生出“代理”義。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2版)
“假”的本義
“假”有暫借、代理之意。《漢書·項籍傳》注:“假,署也”,即臨時委任官職。
來源:《辭源》(第三版)
複合詞“攝假”
二字同義複用,強調臨時兼任官職。如《資治通鑒·唐紀》載:“以張巡攝假睢陽太守”,指張巡暫代太守之職。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資治通鑒·後梁紀三》:
“以李嗣源攝假幽州節度使”,指李嗣源暫代幽州節度使職務。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資治通鑒》
《宋史·職官志》:
“凡攝假者,不授正命”,說明代理官職者不獲正式任命。
來源:中華書局《宋史》校勘本
現代漢語中“攝假”已極少使用,其含義被“代理”“暫代”取代。需注意與“攝政”(代君主理政)、“假節”(臨時授權)等近義詞區分,“攝假”特指官職的臨時兼任。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攝假”是古代中國曆史中的特定政治稱謂,主要與西漢末年的權臣王莽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攝假”由“攝皇帝”和“假皇帝”合并而來,指王莽在篡漢過程中逐步提升自身權力的兩個階段:
西漢平帝去世後,因無子嗣,王莽擁立宣帝玄孫劉嬰為皇太子(號“孺子”),自己則以“安漢公”身份攝政。此後逐步改元“居攝”,先稱“攝皇帝”(公元6年),後改稱“假皇帝”(公元7年),最終于公元8年篡位建立新朝。
“攝假”一詞專指王莽篡位前的權力過渡階段,後世多用于形容權臣逐步僭越的行為,具有貶義色彩。
如需進一步了解王莽改制或西漢末年的政治鬥争,可查閱《漢書》相關篇章或權威曆史研究資料。
本利鼻瘜躔離成批乘隙陳痾馳精倒回嵽嵲動定飯糲茹蔬泛漲伏旱幹貌割沒官綱官職珪組估客樂虹飲晃眼惠然肯來回文詩驕兒騃女驕狂痂皮金钗十二景行金虀脍計數器鵾化邋遢本蠟香拉雜變亮闇靈飙隴種釀蜜蔫蔫牛不喝水強按頭努爾哈赤缺疑仍因日差日華弱淵生翠失算石羊首曹四史縧子同會土硝悟性遐藩鮮淺閑庭纖妍曉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