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rrespondence between man and universe] 指人體與大自然有相似的方面或相似的變化。《靈樞·邪客》∶“此人與天地相應者也”。其主要精神揭示在預防疾病及診治疾病時,應注意自然環境及陰陽四時氣候等諸因素對健康與疾病的關系及其影響。例如在辯證論治時,必須注意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等
“天人相應”是中國傳統醫學和哲學中的重要概念,指人體與自然界存在相似性和相互關聯的規律。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定義
該詞出自《靈樞·邪客》,強調人體結構、生理現象與自然界的四季、氣候、晝夜等變化具有對應關系。例如《黃帝内經》認為“天有日月,人有兩目”,将人體器官與自然現象類比,體現整體觀。
醫學應用
在中醫診療中,主張因時、因地、因人制宜。例如冬季寒冷時建議食用羊肉禦寒,夏季炎熱推薦綠豆湯消暑,體現飲食與氣候的適應性。同時,醫生需結合季節調整治療方案,如潮濕環境人群可多用辛辣藥材驅寒濕。
哲學内涵
該理論認為人體陰陽平衡與自然界陰陽消長同步,如《靈樞》提到“人與天地相應”,主張通過觀察自然規律來理解人體健康。部分典籍将其分為“天人兩份”“天人合一”等層次,強調人與自然的融合境界。
現代意義
現代醫學雖不認同“天有雷電,人有喜怒”等機械類比,但仍重視環境對健康的影響,如季節性疾病預防、生物鐘調節等,與“天人相應”理念有相通之處。
提示:該概念在不同語境中可能側重醫學或哲學層面,需結合具體文獻分析。完整釋義可參考《靈樞·邪客》原文及中醫理論專著。
《天人相應》是一個成語,指的是天和人之間的相互關聯和相互影響。它表達了人類與自然界之間的緊密聯繫,強調了人類與天地萬物之間的和諧共生關系。
《天人相應》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為:天(一)人(人)相(目)應(纟廣豐)。
《天人相應》這個成語起源于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出自《周易》中“象傳·天地否卦”部分。在繁體字中,《天人相應》的寫法為《天人相應》。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有一些與現代寫法有所不同。對于《天人相應》成語來說,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例如在“應”字的旁邊加上“網”字旁,即類似于“彚”字的結構。
1. 家庭成員的相互支持和共同努力是《天人相應》的體現。
2. 古代文人常常通過山水畫來表達《天人相應》的意境。
太平盛世、天人合一、天籁之音
天人合一、天人感應
天人相隔、天人疏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