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判涣的意思、判涣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判涣的解释

分散;散漫。《诗·周颂·访落》:“於乎悠哉,朕未有艾;将予就之,继犹判涣。” 毛 传:“判,分;涣,散也。” 朱熹 集传:“然而其道远矣,予不能及也。将使予勉强以就之,而所以继之者,犹恐其判涣而不合也。”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若夫今之汉人,判涣无群,人自为私,独甚于 汉 、 唐 、 宋 、 明 之季,是则然矣。抑谁致之而谁迫之耶?”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判涣"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字形和文献用例两方面进行解析:

一、本义溯源与核心释义 "判涣"最早见于《诗经·周颂·访落》:"将予就之,继犹判涣"。汉代毛亨《毛诗故训传》注:"判,分也;涣,散也",认为其本义为"分散、散漫"。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提出新解:"判,分;涣,散。谓分散而不可收拾",强调事物失去统绪的状态。清代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通过音韵考证,指出"判涣"即"伴奂"之假借,表"广大、纵弛"之意。现代《汉语大词典》综合诸说,将其释义为:

  1. 水流盛大漫延貌(如江河泛滥)
  2. 恣意放纵、不受拘束

二、语义演变与用法特征 该词属书面语,多用于文学语境。其双音节结构蕴含动态意象:"判"含分离义,"涣"取水流散开义,二字叠加强化了自由漫流、不受拘管的意象。如清代恽敬《游翠微峰记》以"判涣"描写云雾弥漫之态,近人章炳麟《訄书》引申喻指精神自由。需注意其与单字"涣"的区别:"涣"单用表离散(如"涣散"),而"判涣"更强调盛大而流动的视觉或状态描写。

三、权威文献佐证

  1. 经学典籍:《毛诗正义》确立其经典用例(中华书局点校本)
  2. 语言学著作:王力《古代汉语》归其为"叠韵连绵词",属双声叠韵构词法
  3. 现代辞书:《汉语大词典》收录其双重释义并标注《诗经》出处(上海辞书出版社)

主要参考来源:

《毛诗正义》(汉·毛亨传)

《诗集传》(宋·朱熹)

《毛诗传笺通释》(清·马瑞辰)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古代汉语》(王力主编)

网络扩展解释

“判涣”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pàn huàn,其核心含义为“分散;散漫”。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析:


一、基本释义


二、出处与用法

  1. 古籍例证
    出自《诗经·周颂·访落》:“将予就之,继犹判涣。”毛传注:“判,分;涣,散也。”朱熹进一步解释为“犹恐其判涣而不合也”。

  2. 近现代用例
    章炳麟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中写道:“今之汉人,判涣无群。”形容当时民众缺乏凝聚力。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四、使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群体或事物缺乏统一性,如古代文献中批评社会涣散,或现代引申指组织管理松散的状态。需注意,此词属于书面语,日常口语中较少使用。


如需进一步了解“涣”的单字释义(如“涣然冰释”),可参考。

别人正在浏览...

百恨宝府罢钱軷坛鬓鬒逼邪博弈论不痛不痒材雄德茂蚕矢常阳尘垢囊抽搦瘄疹大姓地大物博诋诘滴乳岋岋二卵弃干城鹅掌菜鹅子改朝换代高唱入云刮躁归齐归茔顾眄禾场合络合议虹裳滑头画赞劫盗九大行星就命九山军需品厘事鲁道罗曼司美人迟暮拿不出手暖孝姘妇愆位青莲目权厝劬愉神弦世风日下衰王铁浮屠体访体语枉却萧梢霄月写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