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言語巧飾而行動乖違。《漢書·王尊傳》:“今禦史大夫奏 尊 ‘傷害陰陽,為國家憂,無承用詔書之意,靖言庸違,象龔滔天’。” 宋 司馬光 《辭知制诰第四狀》:“此迺欺罔天聽,靖言庸違,當伏 共 兠 之誅,以清 唐 虞 之治。”
“靖言庸違”是一個漢語成語,其詳細解釋如下:
讀音:jìng yán yōng wéi
含義:指言語上巧妙修飾,行動上卻違背承諾或道義,形容言行不一,表面順從實則背棄的行為。
源自東漢班固《漢書·王尊傳》:“傷害陰陽,為國家憂,無承用诏書之意,靖言庸違,象龔滔天。”
背景:原用于批評官員陽奉陰違,表面上接受诏令,實際行為與朝廷旨意相悖。
例句:
“此乃欺罔天聽,靖言庸違,當伏共兜之誅,以清唐虞之治。”
——宋·司馬光《辭知制诰第四狀》
延伸思考:
該成語警示人們需言行一緻,尤其在公共事務中應避免虛僞與欺瞞。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典故,可參考《漢書》原文或權威詞典來源。
《靖言庸違》是一句成語,意思是批評人們過于恭順、避重就輕而不敢說出真實的想法,或不敢違背權威。這個成語鼓勵人們堅持真理和正義,勇敢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不畏懼壓力和困難。
《靖言庸違》的拆分部首是青言彳。其中,“青”是康熙字典中的部首,表示與青色相關的事物;“言”是表示與言語相關的事物的部首;“彳”是表示與行走相關的部首。
《靖言庸違》的總筆畫數為17畫。
《靖言庸違》源自《莊子·外篇·庸視》篇,其中寫道:“靖言庸違,循理緻辭。”這句話意味着應該讓真理的聲音平靜地消除虛僞和愚昧。後來,這句話演化為成語形式,成為表達批評恭順、避重就輕的含義。
在繁體字中,《靖言庸違》的寫法為《靚言庸違》。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庸字的寫法稍有不同。它的康熙字典的版本的寫法是“廵”。
1. 他是一個有勇氣的人,從不靖言庸違,總是勇敢地說出自己的見解。
2. 在這個權威壓制言論的社會,我們需要打破沉默,靖言庸違。
3. 作為公民,我們應該勇于靖言庸違,為正義發聲。
靖言庸違的組詞有“靖言”、“靖言正色”。
與《靖言庸違》意思相近的成語有:“敢言敢辯”,意思是指敢于說出真心話,敢于辯論觀點。
與《靖言庸違》意思相反的成語有:“避重就輕”,意思是指逃避重要的事物,隻關心瑣碎的事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