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畿外八州的最高長官,分别掌管四方諸侯,相傳 堯 舜 時皆有。《禮記·王制》:“八州八伯。”《尚書大傳》卷一下:“惟元祀巡守四嶽八伯。” 鄭玄 注:“ 堯 時得 羲和 ,命為六卿,其主春夏秋冬者并掌方嶽之事,是為四嶽,出則為伯;其後稍死, 驩兜 、 共工 等代之,乃分置八伯。” 堯 時八伯為 驩兜 、 共工 、 放齊 、 鲧 ,馀四人不詳。見 唐 賈公彥 《周禮正義序》引 鄭玄 說。
(2). 晉 代 郗鑒 、 阮放 、 卞壸 、 蔡谟 、 胡毋輔之 、 阮孚 、 劉綏 、 羊曼 八人,時號 兖州 八伯。《晉書·羊曼傳》:“時州裡稱 陳留 阮放 為宏伯, 高平 郗鑒 為方伯, 泰山 胡毋輔之 為達伯, 濟陰 卞壼 為裁伯, 陳留 蔡謨 為朗伯, 阮孚 為誕伯, 高平 劉綏 為委伯,而 曼 為濌伯。凡八人,號 兖州 八伯。”
“八伯”是一個具有多重曆史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堯舜時期的八州長官
指古代畿外八州的最高行政長官,掌管四方諸侯。據《禮記·王制》和《尚書大傳》記載,堯舜時期設置“八伯”,分掌八州事務。
職能演變
最初由“四嶽”掌管四季與方嶽事務,後因人員更替,逐漸分置為八伯,職責涵蓋行政與諸侯管理。
指晉代兖州八位名士,以綽號著稱:
在部分方言中,“八伯”可指兄弟中的長子,或作為對年長者的尊稱。此用法較為地方化,文獻記載較少。
該詞主要用于曆史語境,需結合文獻區分具體指向。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禮記》《晉書》及《周禮正義序》等原始資料。
八伯是一個漢字詞彙,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八”和“伯”。八伯是一個縮寫詞,它是“八百俺”的簡稱。
拆分部首:八(八字頭);伯(人字旁)
筆畫數:八(二畫);伯(八畫)
八伯一詞起源于四川方言,是當地人用來表示“八百俺”的簡化說法。在四川方言中,“俺”是一種表達自己的第一人稱的詞語。
由于八伯是一個縮寫詞,通常在書面語中不使用繁體字形,而是直接使用簡化字形。
在古代漢字中,“八”字的寫法與現代相同,“伯”字則有一些差異。古時候的寫法中,“伯”字的下方有一個“而”字形。
1. 一年有八伯,一伯約等于一個月。
2. 四川方言中的八伯相當于普通話中的八百俺。
八伯沒有固定的組詞,它通常單獨使用來表示“八百俺”的含義。
八伯的近義詞包括“八挂”、“八婆”等,它們在意思上與八伯有一定的相似之處。
由于八伯是一個特定的方言詞彙,沒有明确的反義詞可以與之對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