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畿外八州的最高長官,分别掌管四方諸侯,相傳 堯 舜 時皆有。《禮記·王制》:“八州八伯。”《尚書大傳》卷一下:“惟元祀巡守四嶽八伯。” 鄭玄 注:“ 堯 時得 羲和 ,命為六卿,其主春夏秋冬者并掌方嶽之事,是為四嶽,出則為伯;其後稍死, 驩兜 、 共工 等代之,乃分置八伯。” 堯 時八伯為 驩兜 、 共工 、 放齊 、 鲧 ,馀四人不詳。見 唐 賈公彥 《周禮正義序》引 鄭玄 說。
(2). 晉 代 郗鑒 、 阮放 、 卞壸 、 蔡谟 、 胡毋輔之 、 阮孚 、 劉綏 、 羊曼 八人,時號 兖州 八伯。《晉書·羊曼傳》:“時州裡稱 陳留 阮放 為宏伯, 高平 郗鑒 為方伯, 泰山 胡毋輔之 為達伯, 濟陰 卞壼 為裁伯, 陳留 蔡謨 為朗伯, 阮孚 為誕伯, 高平 劉綏 為委伯,而 曼 為濌伯。凡八人,號 兖州 八伯。”
八伯是漢語古語詞,特指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八位賢臣,又稱“八元”或“八恺”。其核心含義如下:
八伯指舜帝時期的八位德才兼備的治理者,分管四方諸侯事務。據《尚書·舜典》記載,舜命伯夷、伯益等八人分掌東、南、西、北四方諸侯,合稱“八伯”,象征中央政權對地方的統轄與賢能治理。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1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年。
官職性質
“伯”原為古代爵位(公、侯、伯、子、男之一),後引申為方伯(一方諸侯之長)。八伯即四方諸侯的領袖,職責包括推行教化、監督諸侯、協調地方事務。
來源:王力《古代漢語》,中華書局,1999年。
人物記載
據《左傳·文公十八年》,八伯具體指: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一說為“八元”),以忠肅恭懿之德輔佐舜帝。
來源:《十三經注疏·左傳》,中華書局影印本。
“伯”的引申義:
“伯”由爵位演變為官職(如方伯),再泛化為領袖稱謂(如“河伯”“風伯”)。八伯的“伯”即取“統領者”之義。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伯”字條。
文化象征:
後世以“八伯”喻指德高望重的賢臣群體,如唐代杜甫詩“方伯驟勤王”即化用此典。
來源:《全唐詩》卷二百一十八,中華書局,1960年。
現代漢語中,“八伯”屬罕見詞,僅見于古籍研究或曆史文獻。《漢語大詞典》《辭源》等權威辭書均收錄該詞條,釋義強調其曆史官職屬性及文化典故。
來源:
“八伯”是一個具有多重曆史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堯舜時期的八州長官
指古代畿外八州的最高行政長官,掌管四方諸侯。據《禮記·王制》和《尚書大傳》記載,堯舜時期設置“八伯”,分掌八州事務。
職能演變
最初由“四嶽”掌管四季與方嶽事務,後因人員更替,逐漸分置為八伯,職責涵蓋行政與諸侯管理。
指晉代兖州八位名士,以綽號著稱:
在部分方言中,“八伯”可指兄弟中的長子,或作為對年長者的尊稱。此用法較為地方化,文獻記載較少。
該詞主要用于曆史語境,需結合文獻區分具體指向。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禮記》《晉書》及《周禮正義序》等原始資料。
白厮賴白雲蒼狗薄産雹霰被問本裡邊茶編蓬不屑教誨怅恨車子尺樹寸泓沖頤床闼叢辰大窮餓殺放假含章合休紅字惶慚獲麟台呼豨牋刺驕憨計功受賞驚魂決圍卡鐄開基創業窂浪兩立臨書明媚磨晩末席惱亂内道場聘選遷地氣得志滿清蘌囚系攘斥人厄乳妪紗錠善行無轍迹收屍衰庸阘茸鼠子私箧踏布外傾無難伍人鄉器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