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管,專賣。 唐 元稹 《唐慶萬年縣令制》:“執事言爾 慶 ,榷束池鹵,生息倍稱。”
“榷束”一詞的含義可從不同角度解析,需結合古籍用例及引申義綜合理解:
基本含義
指專管、專賣,即對特定商品實行政府壟斷經營。這一釋義源于唐代元稹《唐慶萬年縣令制》的記載:“榷束池鹵,生息倍稱”,描述鹽池資源的官方管控。
詳細解釋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古代經濟制度,如鹽鐵專賣;現代語境中較少使用,偶見于曆史文獻分析或比喻性表達(如強調規則約束力)。
古籍例證
唐代元稹的制書是最早明确用例,體現該詞在唐代已用于行政文書,指代資源管理的官方壟斷。
建議進一步查閱《漢語大詞典》或《辭源》等權威辭書,對比不同時期的語義演變。
《榷束》是一個漢語詞彙,它的意思是指限制、約束、束縛等。這個詞常用來形容人們在某種條件下無法自由行動,受到一定限制。
《榷束》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木(mù)部,右邊是束(shù)部。它的總筆畫數為12畫。
《榷束》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其中,“榷”在古代指的是各種貿易、交易的立法和管理,而“束”則代表限制、約束的意思。這兩個字合在一起形成了《榷束》。
在繁體字中,榷字的形狀稍微有所差異,其右半部分采用了木的變體,“束”字的形狀與簡體字基本相同。
在古代,有時會使用一些和現代漢字稍有不同的寫法。《榷束》最初的古代寫法中,榷字的上部采用了“四”的形狀,束字的下部采用了“木”的形狀,寫法較為複雜,與現代漢字有所不同。
1. 這個制度對我們的行動産生了很大的榷束。
2. 他在職業生涯中一直感受到來自家庭的束縛。
1. 抗束:抵抗外部的限制
2. 約束:對行動進行規定或限制
3. 束縛:使人無法自由行動
限制、約束、束縛、制約、拘束
放任、自由、解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