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管勾。管理;辦理。《宋史·河渠志五》:“ 元豐 元年二月,都大提舉淤田司言:‘京東、西淤官私瘠地五千八百餘頃,乞差使臣管幹。’許之。” 宋 嶽飛 《奏乞侍親疾劄子》:“候臣老母稍安,依舊管幹職事,恭聽驅策。”
(2).指辦理具體事務的官員或差人。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上:“長官、管幹同署印記。”《水浒傳》第六一回:“五年之内,直擡舉他做了都管,一應裡外家私都在他身上,手下管着四五十個行財管幹。”
“管幹”是一個曆史性較強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詳細解釋:
管理、辦理
指對事務的統籌處理或具體執行。該義項源自宋代文獻,如《宋史·河渠志五》提到“乞差使臣管幹”,即請求派遣官員管理淤田事務。嶽飛在奏折中也曾使用此詞,如“依舊管幹職事”,意為繼續管理原有職務。
指具體辦事的官員或差役
多用于宋代官職體系,例如《水浒傳》第六十一回描述盧俊義手下有“四五十個行財管幹”,即負責財務的具體辦事人員。
建議結合具體曆史文獻或上下文理解該詞,現代日常交流中推薦使用“管理”“經辦”等更通用的詞彙。
《管幹》(guǎn gàn)是一個常用詞語,它的意思是勾結、串通。這個詞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管(䇂)和幹(幹),并且由7個筆畫組成。
《管幹》這個詞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官員制度。在古代,官職分布有不同的管幹,管者負責管理、監督,幹者負責辦事、執行。後來,這個詞彙被引申為勾結、串通,意味着兩個或多個人為了不正當的私利而合謀勾結。
在繁體字中,“管幹”被寫作“管幹”。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管幹”可以寫作“管幹”。
1. 他們之間勾結起來,一起管幹一樁大案。
2. 别和那些人管幹在一起,這樣做是違法的。
3. 這對兄弟一直在企圖管幹一起企業,以謀取暴利。
組詞:管事、幹涉、幹預、幹事、管制、管教。
近義詞:串通、勾結、勾結。
反義詞:正直、公正、正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