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獸類。 漢 班固 《西都賦》:“毛羣内闐,飛羽上覆,接翼側足,集禁林而屯聚。”《文選·左思<蜀都賦>》:“毛羣陸離,羽族紛泊。” 劉逵 注:“毛羣,獸也。” 唐 黃滔 《魏侍中谏獵賦》:“所以摛此章句,依於典墳,希一覽而恩覃羽族,冀再觀而惠及毛羣。” 宋 蘇轼 《百步洪》詩之二:“奈何捨我入塵土,擾擾毛羣欺卧駝。”
“毛群”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máo qún,其核心含義指獸類。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該詞由“毛”(代指動物的毛發)和“群”(群體)組合而成,泛指有毛的獸類動物群體。古代文獻中常與“羽族”(鳥類)對舉,用于區分陸地上的獸類與飛禽。
文獻出處與用法
使用場景
該詞屬于古典文學用語,現代口語中極少使用,但在研究古代文獻或創作仿古文體時可能涉及。例如描述自然生态時,可用“毛群陸離”形容獸類繁多的景象。
提示: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西都賦》《蜀都賦》等原文,或查閱《漢語大詞典》相關詞條。
《毛群》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長時間留在同一地點的一群、一堆人或動物。
《毛群》的部首是每字都有的“毛”,它的筆畫數是9。
《毛群》一詞首次出現在明朝吳承恩的《西遊記》中,用來形容一群被妖魔鬼怪困住的人或動物,不能離開固定地點。
《毛群》的繁體字為「毛群」。
在古代,漢字《毛群》的寫法是略有差異的。例如,在《康熙字典》中,「毛群」的寫法是「毛羣」。
1. 這片森林裡有一大群毛群,它們一直守在這裡,無法離開。
2. 池塘裡聚集了一群毛群,它們靜靜地蹲着,宛如雕塑。
組詞:毛茸茸、群衆、團群、毛線、一群。
近義詞:一夥人、一幫人、一堆動物。
反義詞:散開、離散、分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