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封禅之文。 唐 劉肅 《大唐新語·郊禅》:“古封禪禮多闕不載……其歷代王,檢文皆秘,代莫聞知。”參見“ 檢玉 ”。
(2).檢校文字。 魯迅 《墳·摩羅詩力說》:“檢文者不喻其意,聽其付梓, 密克威支 名遂大起。”
檢文是漢語中由"檢"與"文"組合而成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五方面解析:
基本釋義
"檢"本義為查驗、約束,《說文解字》釋為"書署也",引申為審查規範;"文"指文字、文獻或禮樂制度。組合後"檢文"指對文字材料的審驗核查,如《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中定義為"對文獻典籍的考訂校勘"。
詞源流變
該詞最早見于漢代典章制度,《漢書·藝文志》載"禦史檢文書",指官員核驗公文檔案。唐代孔穎達在《五經正義》中注釋"檢文者,考典籍之真僞",說明其學術考據功能。
應用場景
包含三重維度:
・文獻學:指古籍校勘,如清代樸學家戴震在《四庫全書》編纂時"日檢文數百卷"(《清史稿·儒林傳》);
・司法領域:唐代《唐律疏議》規定"刑部檢文案"的文書複核流程;
・禮制範疇:《周禮注疏》提及"春官檢文禮",指祭祀典禮前的祝文審驗。
近義辨析
與"校雠"均指文字核查,但"檢文"更強調官方性審查(《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而"校雠"側重學術性勘誤(《中國訓诂學》,中華書局,2005)。
權威文獻引證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第7冊收錄該詞條,釋為"查考典籍;核驗文書",引宋人洪邁《容齋隨筆》"檢文辨訛,不可妄斷"為典型用例。
“檢文”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兩層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如需進一步探讨,可參考《大唐新語》或魯迅相關著作的原始文獻。
礙夜百金奔轶徧賒蒼溟陳聞大畹等情據此電機都轄斷屠月番商扶從伏惟根繇刮目貫索詭暴桂花糖瑰意琦行漢蔥黑犢黑漫漫橫川虹飲槐實霍綽矜僞窟栊枯塹犁鋤笠澤翁鹿角菜美好貉一丘哪位内縴片甲無存平布迫劫輕妍秋程羣望壤壤妊身三長兩短生設食幹伺察四川藤本植物鐵缧枉直隨形蜿蜒畏俯畏徇無箇霧霾污真夏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