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說為 黃帝 時的神草名。又叫指佞草,謂能指出佞人,故名。《文選·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佞枝植,歷草孳。” 呂延濟 注:“ 黃帝 有屈軼草,出於階,若佞人入朝,則屈而指之,故曰佞枝。”
“佞枝”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與傳說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佞枝”指傳說中黃帝時期的一種神草,又名“指佞草”。據記載,此草能識别并指向谄媚奸邪之人(佞人),故得名。其名稱由“佞”(意為巧言谄媚)和“枝”(指植物的枝條或形态)組合而成。
根據《文選·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記載:“佞枝植,歷草孳。”呂延濟注解說,黃帝時有一種屈轶草生于階前,若有佞人入朝,草會彎曲指向此人,因此稱為“佞枝”。這一傳說體現了古代對“辨忠奸”的象征性表達。
“佞枝”作為神話意象,反映了古代社會對正直品德的推崇,以及借助自然之物懲惡揚善的想象,類似傳說亦見于其他文化中(如“獬豸”辨曲直)。
該詞屬生僻古語,現代使用較少,多見于文獻或文學引用。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文選》及相關古籍注釋。
《佞枝》這個詞通常指的是虛僞、奸詐的人或替人隱瞞真相的手段。在古代文人筆記和小說裡面,佞枝通常是指心機深沉、虛僞狡猾的人。
《佞枝》這個詞由“亻”(人)和“支”兩個部首組成。其中,“亻”表示該詞與人相關,而“支”則代表了同音字。
佞的筆畫是4畫:從左至右分别為橫、豎、撇、捺。
枝的筆畫是8畫:從上至下分别為橫、點、撇、捺、橫、撇、橫、撇。
《佞枝》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孟子·滕文公上》一章中:“夫聖人之正道也,如曲中直。曲中直,順天而應人之情。曲則全,直則疏,鑒于兩不見其處,莫知其情。故曰佞枝。”
在繁體字中,佞的寫法為「佞」,枝的寫法為「枝」。
在古代,佞枝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佞的古代寫法為「佞」,枝的古代寫法為「枝」。在古代的文獻中,這兩個字通常保持不變。
1. 他以佞枝之計,欺騙了無數人。
2. 這個小說中的反派角色總是玩弄佞枝,最終被主角揭穿。
1. 佞言:虛僞的言辭。
2. 佞巧:虛僞狡猾。
3. 勢利佞邪:形容人心背道而馳。
1. 谄媚:奉承讨好他人。
2. 奸詐:狡猾、不誠實。
3. 虛僞:僞裝、假意。
1. 坦誠:真實、坦白。
2. 直言:直接而坦率地說出。
3. 真誠:真實、誠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