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的意思、馬鞍的詳細解釋
馬鞍的解釋
[saddle] 一種用包着皮革的木框做成的座位,内塞軟物,形狀做成適合騎者臀部,前後均凸起
詳細解釋
放在騾馬背上供人騎坐的器具。兩頭高,中間低。《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舉手拍馬鞍,嗟歎使心傷。” 唐 杜甫 《王竟攜酒高亦同過》詩:“自愧無鮭菜,空煩卸馬鞍。” 艾青 《馬頭琴》詩:“王爺跨上馬鞍,兩腿在馬肚上一夾。” 杜鵬程 《保衛延安》第一章:“通訊員們,把幾匹馬拉來,那位旅長扳住馬鞍子。” 劉紹棠 《小荷才露尖尖角》一:“﹝ 俞文芊 磨鐮刀﹞三年工夫,就把一條五寸厚的青石磨得像一隻馬鞍子。”
詞語分解
- 馬的解釋 馬 (馬) ǎ 哺乳動物,頸上有鬃,尾生長毛,四肢強健,善跑,供人騎或拉東西:馬匹。駿馬。馬到成功。馬首是瞻(喻跟隨别人行動)。 大:馬蜂。馬勺。 姓。 筆畫數:; 部首:馬; 筆順編號:
- 鞍的解釋 鞍 ā 套在騾馬背上便于騎坐的東西:馬鞍。鞍鞒。鞍韂(刵 )(馬鞍和墊在馬鞍下面的東西。亦稱“鞍鞯”)。 筆畫數:; 部首:革;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馬鞍(mǎ'ān)是騎乘馬匹時固定于馬背上的坐具,由鞍橋、鞍座、鞍鞯等部件構成,兼具承托人體、分散壓力、保護馬背的功能。以下是詳細釋義及權威來源解析:
一、核心釋義
-
基本定義
指騎馬時置于馬背的坐具,形似拱橋,兩端高起以固定騎者位置。《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為“騎馬時放在馬背上的坐具,中間低,兩頭高”。
-
結構解析
- 鞍橋:鞍體前部(前鞍橋)與後部(後鞍橋)的拱起部分,用于防止騎者前後滑動。
- 鞍座:中間凹陷的承坐區域。
- 鞍鞯:墊于馬背與馬鞍之間的軟墊,減少摩擦(《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二、曆史演變與文化内涵
-
起源與演變
馬鞍最早見于戰國時期,漢代出現高橋鞍以應對騎兵作戰需求(《中國古兵器論叢》)。至唐代,裝飾性鎏金鞍、玉鞍成為身份象征(《唐代金銀器研究》)。
-
文化符號意義
- 權力象征:古代“鞍馬”代指權貴階層,如《木蘭詩》“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反映軍事制度。
- 詩詞意象:陸遊“細雨騎驢入劍門”以鞍具寄托羁旅情懷(《全宋詞》)。
三、功能與衍生術語
-
核心功能
- 分散人體重量,避免馬脊椎損傷。
- 通過镫帶固定馬镫,形成穩定騎行系統。
-
相關詞彙
- 鞍辔(ānpèi):鞍具與缰繩的合稱。
- 鞍馬勞頓:形容長途跋涉的疲憊(《成語大詞典》)。
權威參考來源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 楊泓.《中國古兵器論叢》. 文物出版社.
- 齊東方.《唐代金銀器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成語大詞典》. 商務印書館.
網絡擴展解釋
以下是“馬鞍”的詳細解釋,綜合多來源信息整理而成:
基本定義
馬鞍是套在馬背上供人騎坐的器具,主體為包裹皮革的木制框架,内部填充軟物,形狀設計貼合騎者臀部,前後兩端凸起、中間低凹,以提高舒適性和穩定性。
結構與功能
- 組成:分為鞍架(骨架與皮革制成)和鞍墊(緩解壓力與摩擦)兩部分。
- 作用:固定騎手,分散馬背承受的重量,減少長時間騎乘對馬匹的損傷。
文化寓意與比喻
- 象征意義:在蒙古族文化中代表勝利;漢語中常用“馬鞍”比喻兩頭高、中間低的事物(如地形起伏或人才出衆)。
- 成語引用:如“鞍前馬後”形容追隨效力,“馬鞍”一詞也見于《木蘭詩》《孔雀東南飛》等古詩文。
曆史與文獻
- 漢代《漢書·李廣傳》記載士兵“解鞍”迷惑匈奴;《三國演義》描述許褚以馬鞍護曹操,體現其軍事用途。
- 英文對應詞為“saddle”,拼音“mǎ ān”,注音“ㄇㄚˇ ㄢ”。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漢典及查字典的權威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百萬雄師本望才将充牣叢簇叢夥寸絲不挂錯分大缪東穿西撞斷限多氏販官風鶴風快楓子楓子鬼輔贊感言怪謬怪說國兵雇傭觀點歡設交拱交戛解疑釋結靳故計窮力極急于事功巨搜兩邊倒俪影龍骨車明文模斅南疆盤根韸韸牆有耳謙尊而光鍬锸切齒拊心劬勩日射省劄攝照詩界石駱駝飾言事證霜情四聰探查謟過鐵扇公主兔翰頽然嫌猜小家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