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馬鞍的意思、馬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馬鞍的解釋

[saddle] 一種用包着皮革的木框做成的座位,内塞軟物,形狀做成適合騎者臀部,前後均凸起

詳細解釋

放在騾馬背上供人騎坐的器具。兩頭高,中間低。《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舉手拍馬鞍,嗟歎使心傷。” 唐 杜甫 《王竟攜酒高亦同過》詩:“自愧無鮭菜,空煩卸馬鞍。” 艾青 《馬頭琴》詩:“王爺跨上馬鞍,兩腿在馬肚上一夾。” 杜鵬程 《保衛延安》第一章:“通訊員們,把幾匹馬拉來,那位旅長扳住馬鞍子。” 劉紹棠 《小荷才露尖尖角》一:“﹝ 俞文芊 磨鐮刀﹞三年工夫,就把一條五寸厚的青石磨得像一隻馬鞍子。”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以下是“馬鞍”的詳細解釋,綜合多來源信息整理而成:

基本定義

馬鞍是套在馬背上供人騎坐的器具,主體為包裹皮革的木制框架,内部填充軟物,形狀設計貼合騎者臀部,前後兩端凸起、中間低凹,以提高舒適性和穩定性。

結構與功能

  1. 組成:分為鞍架(骨架與皮革制成)和鞍墊(緩解壓力與摩擦)兩部分。
  2. 作用:固定騎手,分散馬背承受的重量,減少長時間騎乘對馬匹的損傷。

文化寓意與比喻

曆史與文獻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漢典及查字典的權威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馬鞍的意思

馬鞍(mǎ ān)是指裝在馬背上供人騎坐的器具。它是由坐墊和兩側的扶手構成,為騎手提供穩定和舒適的支撐。

拆分部首和筆畫

馬鞍的拆分部首是馬(馬部)和鞍(革部),它共有15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馬鞍一詞最早出現在《尚書·六墳》中。根據考古文獻證明,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人們已經開始利用獸皮和毛皮制作簡單的馬鞍。隨着社會的發展,馬鞍逐漸演變為精美的文化符號,成為馬術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繁體字中,馬鞍的寫法是「馬鞍」。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馬鞍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也沒有統一的标準。根據古代文獻的記載和考古發現,可以看到一些古時候馬鞍的漢字寫法變體,如「馬杏」「馬桉」「馬頇」等。

例句

1. 他穿上騎士裝,頂着一頂高高的馬鞍帽子。

2. 騎手在馬鞍上熟練地揮舞着長鞭。

組詞

馬鞍墊、馬鞍包、馬鞍絨、馬鞍銜、馬鞍溝

近義詞

馬鞍墊→馬鞍坐墊

馬鞍包→馬鞍袋

馬鞍絨→坐墊

反義詞

鞍馬(ān mǎ,指體操動作)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