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河洛 ”。
“河雒”是“河洛”的異寫形式,拼音為hé luò,注音為ㄏㄜˊ ㄌㄨㄛˋ,主要用于古代文獻中,具體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釋:
地理指代
指黃河與洛水 的并稱,如《史記·鄭世家》提到“河雒之閒”,班昭《東征賦》中“望河洛之交流”均描述兩河流域的地理概念。
區域範圍
泛指黃河與洛水之間的地區,如南朝江淹《北伐诏》中“肅清河洛”即指這一區域。
洛陽别稱
因洛陽位于河洛地區,故“河雒”也代指洛陽,如《文選·班固〈西都賦〉》提到“都河洛”即指洛陽。
文化象征
與“河圖洛書”相關,代表中國古代的哲學與占卜文化,如《禦賜訓辭記》中提及“河洛之所出”。
該詞多用于曆史、文學語境,既可指自然地理,也可引申為文化符號。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詳細釋義,可參考《史記》《東征賦》等文獻或相關詞典來源。
《河雒》是一個古代漢字,它是指河流的盛水時,水勢洶湧或泛濫成災的現象。它通常用來形容河水龐大而猛烈的景象。
《河雒》由兩個部首組成:水(氵)和革,分别位于字的左右兩邊。它總共有14劃組成。
《河雒》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是由古代的文獻記載所形成的。在中國古代的山水詩中,也常使用《河雒》一詞來描繪大河泛濫的情景。
《河雒》的繁體字為「河濫」。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在有所不同。《河雒》的古代版本形狀略有變化,但整體結構基本保持一緻。
1. 這次洪水引起了河雒,沖走了許多房屋和農作物。
2. 河雒之後,人們用沙袋圍住了河堤,以防止洪水繼續蔓延。
3. 面對河雒的力量,人類常常顯得非常渺小。
組詞:河流、河水、河道、河濱、河床
近義詞:河水洶湧、水患、水災
反義詞:河水平靜、河流平緩、幹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