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自己人相互殘害。《晉書·劉元海載記》:“今 司馬氏 骨肉相殘,四海鼎沸,興邦復業,此其時矣。”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政事》:“盜殺財主,何如骨肉相殘。”《東周列國志》第五回:“家門不幸,骨肉相殘,誠有愧於鄰國。”
“骨肉相殘”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指至親之間互相傷害或殘殺,多用于比喻家庭内部、兄弟父子等血緣關系密切者的自相殘害行為。
該成語不僅描述具體暴力行為,也隱喻權力、利益導緻親情破裂的悲劇,常見于曆史、文學中對家族内鬥的批判。
《骨肉相殘》是一個成語,意為親人之間發生激烈矛盾并傷害彼此。通常用來形容親情破裂或家庭關系緊張的情況。
《骨肉相殘》的拆分部首為骨(骨骼的骨)、肉(肉身的肉)、相(相互的相)、殘(殘破的殘)。根據部首和筆畫,這個成語的拆分為骨(5畫)、肉(6畫)、相(9畫)、殘(8畫)。
《骨肉相殘》這個成語源自古代中國的傳說故事。在《史記·陳涉世家》中,記載了一個叫曹華的人,因為與自己的親兄弟發生了嚴重沖突,骨肉相殘,最終導緻雙方都遭殃。這個故事被後人引申為親人之間發生沖突和傷害的象征。
在繁體字中,成語《骨肉相殘》的字形保持不變,隻是使用繁體字的書寫形式。
根據古代漢字的書寫和形式演變,成語《骨肉相殘》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略有不同。然而,由于成語的形成與具體的寫法無關,所以在不同的書寫形式下,成語仍保持相同的意義。
1. 他們本是親兄弟,卻因為利益的紛争,最終陷入了骨肉相殘的局面。
2. 這家庭因為長期的紛争,骨肉相殘,親情早已破碎。
骨痛、骨折、肉體、相互、殘疾。
骨肉相争、兄弟相鬥、親戚不和。
骨肉團結、兄弟情深、親如手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