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袴褶的意思、袴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袴褶的解釋

服裝名。上穿褶,下着褲,外不加裘裳,故稱。名起於 漢 末,始為騎服。盛行於 南北朝 ,亦用作常服、朝服。 唐 末漸廢。《三國志·吳志·呂範傳》“遷都督” 裴松之 注引 晉 虞溥 《江表傳》:“ 範 出,更釋褠,著袴褶,執鞭,詣閤下啟事,自稱領都督。”《晉書·楊濟傳》:“ 濟 有才藝,嘗從 武帝 校獵 北芒 下,與侍中 王濟 俱著布袴褶,騎馬執角弓在輦前。” 宋 陸遊 《聞虜亂有感》詩:“儒冠忽忽垂五十,急裝何由穿袴褶。”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藝二·記觀杜氏書畫》:“畫中有偉丈夫,設臯比亭中,亭下壯士林立,挾弓矢,衣袴褶,顧盼自雄。”參閱 王國維 《觀堂集林·胡服考》、 周錫保 《中國古代服飾史》第六章第一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袴褶(kù zhě),是中國古代一種具有鮮明特色的服飾形制,由短上衣(褶)和合裆褲(袴)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及特點如下:

  1. 基本定義與形制

    • 袴 (kù):指合裆褲,區别于漢代以前中原流行的開裆褲(胫衣)。這種褲子便于騎乘和活動。
    • 褶 (zhě / xí):指一種長度及膝或稍過膝的短上衣,通常為交領(也有盤領)、窄袖,腰間束帶。其形制類似“襦”但通常比襦短,更便于行動。
    • 組合:“袴褶”即指上身穿着“褶”,下身穿着“袴”的整套服裝。其特點是上下分離、緊身窄袖、束腰,整體設計注重實用性和靈活性。
  2. 起源與曆史演變

    • 北方遊牧民族起源:袴褶的源頭可追溯至戰國時期北方遊牧民族的“胡服”。其合裆褲的設計適應騎馬射箭的需要。
    •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戰國時期,趙武靈王為增強軍事實力,推行“胡服騎射”改革(約公元前307年),将包括袴褶在内的胡服元素引入中原軍隊,這是其在華夏地區推廣的重要起點。
    • 漢代至魏晉南北朝普及:漢代時,袴褶作為軍服和便于活動的常服逐漸流行。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民族大融合和戰争頻繁,袴褶因其便利性,不僅成為軍隊的标準裝備,也廣泛進入士庶百姓的日常生活,甚至成為帝王貴族的常服和禮服(如單衣、袴褶的搭配) 。
    • 隋唐沿用與演變:隋唐時期,袴褶制度得以延續,尤其在軍事儀衛和宮廷侍從的服裝中常見,其具體形制和穿着禮儀在《新唐書》、《舊唐書》等典籍中有詳細記載。唐代的袴褶在材質、顔色、紋飾上更為豐富。
  3. 材質與穿着場合

    • 材質多樣:袴褶的材質因穿着者身份和季節而異,平民多用布、麻,貴族則可用絲織品、毛皮,甚至錦緞制作,并可能加以刺繡或裝飾 。
    • 主要場合:
      • 軍事活動:是其最核心的應用場景,方便騎射和作戰。
      • 日常勞作與出行:因其行動便利,成為平民和需要活動之人的常服。
      • 宮廷與禮儀場合:在特定時期(尤其是南北朝至唐),經過美化的袴褶也作為近侍、儀衛的制服,甚至在某些禮儀場合穿着。
  4. 文化意義

    • 實用性的典範:袴褶代表了中國古代服飾史上一次重要的功能性變革,體現了服飾設計對實際活動需求(尤其是軍事需求)的響應。
    • 民族融合的象征:其從胡服到被廣泛接受為華夏服飾一部分的過程,是曆史上中原農耕文明與北方遊牧文明交流融合的生動體現。
    • 突破傳統禮制:袴褶(尤其是合裆褲)在中原的流行,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早期華夏服飾(如深衣制)重禮儀、輕活動的傳統束縛。

權威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袴褶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服飾形制,主要流行于漢末至南北朝時期,其演變過程和文化内涵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以下從多個維度綜合解釋:

1.基本定義與形制

袴褶由「袴」(褲)和「褶」(上衣)組成,屬于上衣下褲的組合。上衣為短款,長度不過膝,通常為圓領、對襟或左衽,窄袖緊身;下袴類似闊腿褲,部分款式需用帶子綁住褲腳(稱“縛袴”),便于活動。這種形制與傳統的深衣、袍服形成鮮明對比。

2.起源與演變

3.材質與階級差異

材質多樣,普通士兵多用布帛,貴族則使用織錦、刺繡或獸皮。例如敦煌壁畫中的袴褶以缣帛、織錦為主,遊牧地區則常見皮革材質。

4.文化意義

袴褶的普及反映了南北朝時期社會實用主義傾向和民族融合。其突破“上衣下裳”禮制,成為胡漢文化交融的典型例證。敦煌地區因多民族聚居,袴褶更是日常普遍着裝。


提示:如需更具體的圖像參考,可查閱敦煌莫高窟第285窟壁畫(西魏時期)中的袴褶形象。

别人正在浏覽...

卬給安琪兒拜訪白項烏本事人辯谳蟬紋陳訴遄急大耳兒倒箱會等慈抵假笃懶笃瘵鵝行鴨步芳尊蕃鮮概圖給以更生謌讴個人股公薦牿害咕弄駭怒弘遠後生後序驩說鹘沒昏渝姣好巾車靖端郡政空假樂容曼漶扪蝨腦額般辟平劍輕便青烏壟秋陽曲喻睿質三蟲山貓沙潬生活費桃花粥提手韈材窩囊效靈霄壤諧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