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袴褶的意思、袴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袴褶的解釋

服裝名。上穿褶,下着褲,外不加裘裳,故稱。名起於 漢 末,始為騎服。盛行於 南北朝 ,亦用作常服、朝服。 唐 末漸廢。《三國志·吳志·呂範傳》“遷都督” 裴松之 注引 晉 虞溥 《江表傳》:“ 範 出,更釋褠,著袴褶,執鞭,詣閤下啟事,自稱領都督。”《晉書·楊濟傳》:“ 濟 有才藝,嘗從 武帝 校獵 北芒 下,與侍中 王濟 俱著布袴褶,騎馬執角弓在輦前。” 宋 陸遊 《聞虜亂有感》詩:“儒冠忽忽垂五十,急裝何由穿袴褶。”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藝二·記觀杜氏書畫》:“畫中有偉丈夫,設臯比亭中,亭下壯士林立,挾弓矢,衣袴褶,顧盼自雄。”參閱 王國維 《觀堂集林·胡服考》、 周錫保 《中國古代服飾史》第六章第一節。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袴褶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服飾形制,主要流行于漢末至南北朝時期,其演變過程和文化内涵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以下從多個維度綜合解釋:

1.基本定義與形制

袴褶由「袴」(褲)和「褶」(上衣)組成,屬于上衣下褲的組合。上衣為短款,長度不過膝,通常為圓領、對襟或左衽,窄袖緊身;下袴類似闊腿褲,部分款式需用帶子綁住褲腳(稱“縛袴”),便于活動。這種形制與傳統的深衣、袍服形成鮮明對比。

2.起源與演變

3.材質與階級差異

材質多樣,普通士兵多用布帛,貴族則使用織錦、刺繡或獸皮。例如敦煌壁畫中的袴褶以缣帛、織錦為主,遊牧地區則常見皮革材質。

4.文化意義

袴褶的普及反映了南北朝時期社會實用主義傾向和民族融合。其突破“上衣下裳”禮制,成為胡漢文化交融的典型例證。敦煌地區因多民族聚居,袴褶更是日常普遍着裝。


提示:如需更具體的圖像參考,可查閱敦煌莫高窟第285窟壁畫(西魏時期)中的袴褶形象。

網絡擴展解釋二

袴褶:意思和來源

袴褶是一個中文詞語,原意為褲子的褶皺。這個詞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服飾。在古代,人們穿着對男性來說是常見的寬松、長及地面的褲子。而袴褶則指的是由于褲子的寬松而在穿戴過程中形成的褶皺。

袴褶:拆分部首和筆畫

袴褶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衣部和虍部。在拆分成筆畫時,袴褶共有14筆。

袴褶:繁體

袴褶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袴褶」。

袴褶: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的漢字寫法有所不同,袴褶的古代寫法為「袴裣」。

袴褶:例句

他穿着一條袴褶寬松的長褲,在街上悠然自得地散步。

袴褶:組詞

袴褶可以組成一些其他詞語,例如袴褶圖案、袴褶裙等。

袴褶:近義詞和反義詞

袴褶的近義詞可以是褶皺、皺褶等;而反義詞可以是平整、光滑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