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说为 黄帝 时的神草名。又叫指佞草,谓能指出佞人,故名。《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佞枝植,歷草孳。” 吕延济 注:“ 黄帝 有屈軼草,出於阶,若佞人入朝,则屈而指之,故曰佞枝。”
“佞枝”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与传说相关,具体解释如下:
“佞枝”指传说中黄帝时期的一种神草,又名“指佞草”。据记载,此草能识别并指向谄媚奸邪之人(佞人),故得名。其名称由“佞”(意为巧言谄媚)和“枝”(指植物的枝条或形态)组合而成。
根据《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记载:“佞枝植,歷草孳。”吕延济注解说,黄帝时有一种屈轶草生于阶前,若有佞人入朝,草会弯曲指向此人,因此称为“佞枝”。这一传说体现了古代对“辨忠奸”的象征性表达。
“佞枝”作为神话意象,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正直品德的推崇,以及借助自然之物惩恶扬善的想象,类似传说亦见于其他文化中(如“獬豸”辨曲直)。
该词属生僻古语,现代使用较少,多见于文献或文学引用。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文选》及相关古籍注释。
《佞枝》这个词通常指的是虚伪、奸诈的人或替人隐瞒真相的手段。在古代文人笔记和小说里面,佞枝通常是指心机深沉、虚伪狡猾的人。
《佞枝》这个词由“亻”(人)和“支”两个部首组成。其中,“亻”表示该词与人相关,而“支”则代表了同音字。
佞的笔画是4画:从左至右分别为横、竖、撇、捺。
枝的笔画是8画:从上至下分别为横、点、撇、捺、横、撇、横、撇。
《佞枝》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孟子·滕文公上》一章中:“夫圣人之正道也,如曲中直。曲中直,顺天而应人之情。曲则全,直则疏,鉴于两不见其处,莫知其情。故曰佞枝。”
在繁体字中,佞的写法为「佞」,枝的写法为「枝」。
在古代,佞枝的写法与现在有所不同。佞的古代写法为「佞」,枝的古代写法为「枝」。在古代的文献中,这两个字通常保持不变。
1. 他以佞枝之计,欺骗了无数人。
2. 这个小说中的反派角色总是玩弄佞枝,最终被主角揭穿。
1. 佞言:虚伪的言辞。
2. 佞巧:虚伪狡猾。
3. 势利佞邪:形容人心背道而驰。
1. 谄媚:奉承讨好他人。
2. 奸诈:狡猾、不诚实。
3. 虚伪:伪装、假意。
1. 坦诚:真实、坦白。
2. 直言:直接而坦率地说出。
3. 真诚:真实、诚恳。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