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鲎醢的意思、鲎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鲎醢的解釋

鲎肉醬。 宋 陸遊 《春晚小飲》詩:“小兒偶得官樓酒,鱟醢鰌乾一醉同。”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鲎醢(hòu hǎi)是由“鲎”與“醢”組成的複合詞,屬于古代漢語中的特殊詞彙。根據《漢語大詞典》及《說文解字》等權威辭書考證:

  1. “鲎”:古稱“鲎魚”,屬肢口綱劍尾目海洋生物,形似蟹,尾部呈劍狀。其記載最早見于晉代郭璞《爾雅注》:“鲎形如惠文冠,青黑色,十二足,長五六寸。”
  2. “醢”:指古代将肉類剁碎腌制的食品加工法,亦指肉醬。《周禮·天官》有“醢人掌四豆之實”,鄭玄注:“醢,肉汁也。”後引申為酷刑“醢刑”,即剁人成醬。
  3. 複合義:結合古漢語構詞法,“鲎醢”可解作以鲎為原料制成的醢類食品,或借指與鲎相關的特殊加工工藝。該詞可見于明代《閩中海錯疏》等地方物産志,反映古代沿海地區的飲食文化。

此釋義綜合參考了《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4年)、《中國海洋生物志》(科學出版社,2012年)等專業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鲎醢”是一個由“鲎”和“醢”組成的複合詞,需拆解分析:

  1. 鲎(hòu)
    指鲎科動物,俗稱“馬蹄蟹”,屬于海洋節肢動物,現存種類極少(如中華鲎)。其血液含銅離子呈藍色,醫學上用于檢測細菌内毒素。古代文獻中,鲎殼曾被用作炊具或藥材。

  2. 醢(hǎi)
    古漢語詞彙,有兩種含義:

    • 刑罰:将人剁成肉醬的酷刑(如《史記》記載商纣王對九侯施“醢刑”)。
    • 食物:指用魚、肉等制成的醬類腌制品(如《周禮》中“醢人”掌管的祭祀用肉醬)。
  3. “鲎醢”的可能含義
    結合兩字,可能指:

    • 食物:用鲎肉制作的醬類(但鲎肉少且現代多保護,曆史記載罕見);
    • 引申比喻:借“醢”的殘酷意象描述對鲎的過度利用(現代語境下更可能)。

注意:該詞非常冷僻,未見于權威古籍或現代常用文獻,具體語境需結合出處進一步考證。若涉及學術研究,建議核查原始文獻或咨詢古漢語專家。

别人正在浏覽...

暗陬辨合邊俗畢卓不靜不特參覈産植插枝遲遲仇人相見,分外眼明垂問颠跛雕龍觝拄短籬遁叛肥事飛鸢負能革改歌歌苟延棺中懸鏡海報漢田郎黑沉合刃河獻骅駒晦節晦魄激擾困折枯泉來還躐級零打碎敲靈迹離題太遠流妓淪賤門無雜客鳴箭弄春狉獉情怨散簪射垛誰差水提嗣業鞺鞈完美委泊渨涹纖軟械筏晞晖洗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