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麪糊的意思、麪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麪糊的解釋

亦作“麵糊”。1.用面粉加水調成的糊狀物。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養牛馬驢騾》:“湯洗疥,拭令乾,煮麵糊,熱塗之,即愈也。”引申為糊塗。 唐 張鷟 《朝野佥載》卷四:“評事不讀律,博士不尋章。麵糊存撫使,眯目聖神皇。”

2.指性格黏糊的人。 周立波 《山鄉巨變》上二:“他是個面糊,有什麼厲害?”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麪糊(miàn hù)是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的複合詞,其詞義解析需結合不同語境與方言差異。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及《漢語方言大詞典》收錄,該詞主要有以下兩重含義:

一、名詞性含義

指用面粉加水調制的糊狀物,常用于制作面食或作為黏合劑。例如:“北方人烙餅前,常要攪一盆麪糊”。此用法在華北、西北地區尤為常見,是傳統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形容詞性含義

  1. 描述物體柔軟無韌性:常見于江淮官話區,如“這布料太麪糊,不經穿”;
  2. 形容人性格優柔寡斷:多用于晉語方言,如“他辦事麪麪糊糊,不夠果斷”。

該詞在《廣韻》中本作“麪”,《說文解字》釋為“麥末也”,其詞義演變體現了漢語從具體物質到抽象性狀的語義擴展規律。現代标準漢語中,“面糊”為規範寫法,但“麪糊”仍保留于方言及曆史文獻中。

網絡擴展解釋

“麪糊”(同“面糊”)主要有以下含義:

一、基本含義

  1. 烹饪材料
    指用面粉加水或牛奶、肉湯等液體調成的糊狀物,常用于煎餅、油炸食品的外層包裹或作為糨糊使用。例如制作雞蛋餅時需先将面粉調成面糊。

二、方言與引申義

  1. 食物特性
    在方言中可形容食物口感柔軟、纖維少,如煮爛的面條或粥類食物。
  2. 性格描述
    引申為形容人性格優柔寡斷、做事拖沓,如“這人太面糊,半天拿不定主意”。

三、其他說明
該詞在網絡解釋中被簡化為“面粉加水調成的糊狀物”,而國語詞典強調其作為食品原料的功能。需注意語境差異,實際含義可能因地區或使用場景變化。

建議如需權威釋義,可進一步查閱《現代漢語詞典》或地方方言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案行鳌擲鲸吞百城表奔衄采椽不斫超登齒落舌鈍沖雅愁眉錦春秋筆粗疏大奔戴仁燈心絨彫饬董督凡陋笵埴蜚短流長紛歧工巧明瓜疇芋區貫節紅毛刀間奏曲校改郊寒島瘦腳俏皮屐齒之折介潭景入桑榆居經空譽狂酒穬麥六服劉仙掌流遠龍窠石路斃懋膺馬苋南北宗鰟魮樹恰適棄本求末趨令忍虐沙鹿上坡黍薦四金剛鐵甲團圈頹發屯困瑕不揜瑜向口仙手葉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