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麪糊的意思、麪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麪糊的解釋

亦作“麵糊”。1.用面粉加水調成的糊狀物。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養牛馬驢騾》:“湯洗疥,拭令乾,煮麵糊,熱塗之,即愈也。”引申為糊塗。 唐 張鷟 《朝野佥載》卷四:“評事不讀律,博士不尋章。麵糊存撫使,眯目聖神皇。”

2.指性格黏糊的人。 周立波 《山鄉巨變》上二:“他是個面糊,有什麼厲害?”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麪糊”(同“面糊”)主要有以下含義:

一、基本含義

  1. 烹饪材料
    指用面粉加水或牛奶、肉湯等液體調成的糊狀物,常用于煎餅、油炸食品的外層包裹或作為糨糊使用。例如制作雞蛋餅時需先将面粉調成面糊。

二、方言與引申義

  1. 食物特性
    在方言中可形容食物口感柔軟、纖維少,如煮爛的面條或粥類食物。
  2. 性格描述
    引申為形容人性格優柔寡斷、做事拖沓,如“這人太面糊,半天拿不定主意”。

三、其他說明
該詞在網絡解釋中被簡化為“面粉加水調成的糊狀物”,而國語詞典強調其作為食品原料的功能。需注意語境差異,實際含義可能因地區或使用場景變化。

建議如需權威釋義,可進一步查閱《現代漢語詞典》或地方方言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麪糊的意思

麪糊(miàn hu)是一個中文詞語,常用于描述混合水和面粉等成分制成的粘稠物質。它可以翻譯為“面糊”或“糊狀物”。麪糊通常用于烹饪中,用來裹粘食材或制作面食等。

拆分部首和筆畫

麪糊的部首是面(miàn)和米(mǐ),共有10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麪糊在現代漢語中是一個簡體字詞。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初的寫法是面糊。隨着漢字的發展,面字的“面”部分逐漸演變為“麪”(miàn)。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麪糊的“麪”字使用了上面的部首“麥”(mài)代替現代的“面”字部首。古代寫法是「麥糊」。

例句

1. 她把雞蛋和面粉攪拌成麪糊,準備煎餅。

2. 這個麪糊太稀了,我們需要再加一些面粉。

組詞

面條、糊塗、糊弄、糊口

近義詞

面漿、粉漿

反義詞

面幹、面團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