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諸侯盟會中的領袖或主持者。《國語·晉語五》:“ 晉 為盟主,而不修天罰,将懼及焉。”《左傳·昭公二十三年》:“所謂盟主,讨違命也。若皆相執,焉用盟主?”《史記·秦本紀》:“ 秦繆公 廣地益國,東服彊 晉 ,西霸戎夷,然不為諸侯盟主,亦宜哉。”《漢書·刑法志》:“﹝ 晉文 ﹞總帥諸侯,疊為盟主。” 清 魯一同 《秦論》:“ 山 東之國,方日從事幹戈會盟, 晉 人世為盟主,盛於 悼 而衰於 平 。”
(2).泛指同盟首領或倡導者。 漢 臧洪 《答陳琳書》:“吾子託身於盟主, 臧洪 策命於 長安 。”《晉書·溫峤傳》:“初, 嶠 與 庾亮 相推為盟主。”《舊唐書·李密傳》:“及義旗建, 密 負其強盛,欲自為盟主,乃緻書呼 高祖 為兄,請合從以滅 隋 。”《三國演義》第五回:“今奉大義,必立盟主;衆聽約束,然後進兵。” 老舍 《趙子曰》第一:“天台公寓的外部,以第三號五間北房當中的那一間為最大,公認為天台公寓的‘金銮殿’。第三號的主人也俨然以内外部的盟主自居。”
(3).喻主要的事物;主宰。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事類》:“是以屬意立文,心與筆謀,才為盟主,學為輔佐,主佐合德,文采必霸。”
“盟主”一詞的釋義如下,綜合多個權威來源整理而成:
“盟主”指古代諸侯盟會中的領袖或主持者,後泛指同盟首領或倡導者,也可比喻某領域的主導者。其核心含義是“擁有最高決策權或領導地位的主體”。
古代諸侯盟會
最早見于《國語》《左傳》等典籍,如《國語·晉語五》提到“晉為盟主”,指晉國在諸侯聯盟中擔任領袖角色。古代盟主需主持會盟儀式(如割牲歃血),負責協調成員行動。
軍事與政治聯盟
曆史上如東漢末年的諸侯讨董聯盟,需推舉盟主(如袁紹)統籌指揮;《三國演義》第五回“立盟主”情節也反映了這一傳統。
如需進一步考證古代典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國語》《左傳》等文獻。
盟主是一個中文詞彙,意指結盟中的主要領導者或統治者,通常指在聯合體或聯盟中地位最高的人或團體。
盟主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左邊是玉(王字旁,部首編號:96),右邊是主(丶字旁,部首編號:3)。玉部表示和玉石有關,主部表示與主持或主導有關。
盟主總共有9個筆畫。
盟主這個詞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其中“盟”來源于古人結盟時的儀式,意味着團結和聯合,而“主”則表示主導地位。
在繁體中,盟主的寫法和簡體一緻。
在古時候的漢字中,盟主的寫法形似“盟矢丶王”,其中矢是箭的意思,表示結盟的誓言;丶是一個小點,表示連接;王則表示統治的地位。
1. 在這個聯盟中,他被選為盟主。
2. 盟主領導着這個盟友團體,制定戰略計劃。
1. 結盟:表示組成聯盟。
2. 盟友:表示聯盟中的朋友或夥伴。
3. 主導:表示在某個領域或組織中擔任主要領導的角色。
近義詞:領袖、首領、頭目。
反義詞:敵方、敵對、敵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