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莊重謹慎。 宋 葉適 《朝議大夫知處州蔣公墓志銘》:“公諱 行簡 ,字 仲可 ,學不為舉子,達於世用,器度凝審,登 紹興 進士第。”
“凝審”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níng shěn,其核心含義為莊重謹慎,多用于形容人的氣質或處事态度。以下是詳細解析:
基本定義
指人的言行舉止、神态氣度莊重且謹慎,強調内在的沉穩與細緻。例如宋代葉適在《朝議大夫知處州蔣公墓志銘》中提到:“器度凝審”,即形容蔣行簡為人處事嚴謹、持重。
詞源與用法
如今“凝審”多出現在古典文學研究或曆史人物分析中,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其莊重、審慎的深層含義。若需用現代漢語表達類似意思,可替換為“沉穩謹慎”“莊重嚴謹”等詞。
“凝審”一詞以簡練的構詞傳遞了豐富的文化意蘊,適合用于對曆史人物或文學形象的刻畫。如需進一步了解其具體用例,可參考宋代葉適的著作或清代詩文。
《凝審》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集中思考,專心審視。表示在某一事物上集中注意力,認真思考和審視。
《凝審》的部首是“冫”(bīng),共有11個筆畫。
《凝審》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凝”表示事物聚集而不散;“審”表示審視、審查。繁體字為「凝審」。
在古代,漢字《凝審》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但基本結構和含義相似。早期的寫法可能更加簡化,但對字義沒有明顯的變化。
1. 我需要一點時間來凝審這個問題。
2. 老師要求學生在閱讀課文時要有凝審的心态。
- 凝視:專注地看着某個對象。
- 審查:認真檢查,察看。
- 關注:關心、注意、留意。
- 研究:深入鑽研,探讨。
- 分散:注意力不集中,分開。
- 敷衍:馬虎地應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