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兵制,十人共竈同炊,稱為“同火”。後泛指共同參加某種組織,從事某種活動者。《宋書·孝義傳·蔔天生》:“ 天與 弟 天生 ,少為隊将,十人同火。”《七國春秋平話》卷下:“言未盡,有 馬昇 同火人 解信 ,現名 解珍 獨行虎 ,一個是 混天大王 震江龍 張元 ,歸 齊 寨。” 清 沉濤 《交翠軒筆記》卷四:“同火二字見《宋書·蔔天與傳》。葢行軍十人共一竈,故《唐書·樂志》有‘十人為火’之語。後來江湖經商,同伴者亦謂之同火,取同行共炊之意。”
“同火”是一個曆史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解釋:
1. 本義:古代軍事編制
源于古代兵制,指十名士兵共用同一竈台炊煮,形成共同生活的小單位。這種制度既便于管理,也增強了士兵間的協作關系。
2. 引申義:泛指共同參與者
後擴展為指代共同參與某一組織或活動的人,如軍隊中的戰友、江湖經商中的同伴等。例如《宋書·孝義傳》記載:“天與弟天生,少為隊将,十人同火”,即描述同一隊伍成員的關系。
3. 曆史文獻依據
該詞最早見于《宋書》,清代《交翠軒筆記》進一步解釋其演變,說明“火”在此指代共竈同炊的群體。
4. 擴展用法
明清時期,“同火”也被用于商業領域,指代合夥經商的同伴,強調共同行動與利益關系。
提示:若需了解具體曆史案例(如《七國春秋平話》中的引用),可參考、6的文獻來源。
《同火》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彙,用來表示同一火源、共享火焰的意思。
《同火》的第一個字是“同”,它屬于“口”部,表示漢字“口”的意思。它的筆畫數是五畫。
《同火》的第二個字是“火”,它是一個獨立的漢字,表示火焰。它的筆畫數是四畫。
《同火》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祭祀和宗教儀式。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火是一種神聖的象征和重要的媒介。通過共享同一爐火,人們可以獲得内心的凝聚和互相理解。
《同火》的繁體形式是「同火」,與簡體字寫法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甲骨文的研究,古時候《同火》的寫法可能是類似于「口火」或者「囗火」。
1. 我們在篝火旁圍成一圈,共享同火。
2. 他們是同火中的夥伴,感情非常要好。
同心、同伴、同仁、同舟共濟、共同
共火、同爐
異火、散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