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無所藏匿。語出《書·大禹谟》:“嘉言罔攸伏。” 孔 傳:“善言無所伏,言必用。”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奏啟》:“後 漢 羣賢,嘉言罔伏。”
“罔伏”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基本釋義
“罔伏”意為“無所藏匿”,指言論或事物完全公開、無隱藏。其中“罔”表否定(無、不),“伏”指隱藏、潛藏,組合後強調坦率、毫無保留的狀态。
出處與經典引用
該詞源自《尚書·大禹谟》中的“嘉言罔攸伏”,孔穎達注釋為“善言無所伏,言必用”,即善言不被埋沒,必被采納。南朝劉勰在《文心雕龍·奏啟》中進一步引用此句,形容東漢賢臣直言進谏的風氣。
用法與延伸
現代適用性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見于古籍研究或文學創作中,需結合語境理解其文言色彩。
“罔伏”強調坦蕩無隱的狀态,需通過經典文獻把握其内涵。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成語或例句,可參考古籍注疏或權威詞典。
《罔伏》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心神不定、迷惑不清、不安穩。
《罔伏》由部首“網”和“蔔”組成,共9畫。其中,“網”部表示與網有關的意思,而“蔔”部則表示與蔔筮有關的意思。
《罔伏》的來源比較古老,最早出現在《周易》一書中,是用來形容蔔筮結果不明确的情況。在繁體字中,罔寫作「莽」,伏寫作「覆」。
古時候,漢字的形狀和現在有所不同。以《罔伏》為例,古時候的寫法更為繁複,罔以「蒙」替代,伏則将各個筆畫進行細分,寫作「蔔目⺈凵」。
1. 他的心思像《罔伏》一樣,時而悲傷,時而歡樂。
2. 在面對重大決策時,她總是感到《罔伏》,難以做出決定。
罔伏的相關詞彙有:罔顧、罔知、罔然、罔限等。
近義詞:迷惘、迷茫、困惑、憂慮。
反義詞:确實、明确、穩定、安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