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翻動貌。《詩·小雅·瓠葉》:“幡幡瓠葉,采之亨之。” 漢 枚乘 《梁王菟園賦》:“遊風踴焉,秋風揚焉……枝葉翬散,摩來幡幡焉。” 明 何景明 《南山篇》:“葛葉幡幡,豈無枝蔓。”
(2).往來貌;反覆貌。《詩·小雅·巷伯》:“捷捷幡幡,謀欲譖言。” 毛 傳:“幡幡,猶翩翩也。”《魏書·任城王傳》:“反覆往還,譬彼讒賊,膚受既通,譖潤罔極。緝緝幡幡,交亂四國。” 宋 曾鞏 《代書寄趙宏》詩:“一心耿耿浪誠直,百口幡幡競訶誚。” 宋 範成大 《題潭帥王樞使佚老堂》詩:“匹馬幡幡恃天日,危言岌岌愁鬼神。” 明 方孝孺 《雜詩》之四:“幡幡市井人,出納量錙銖。”
(3).輕率不莊重貌。《詩·小雅·賓之初筵》:“曰既醉之,威儀幡幡。” 毛 傳:“幡幡,失威儀也。” 朱熹 集傳:“幡幡,輕數也。” 唐 獨孤及 《送史處士歸滏陽别業序》:“三酌而威儀幡幡,深衷畢見。”
“幡幡”是一個疊音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個層面的釋義:
翻動貌
形容物體翻飛、飄動的狀态。例如《詩經·小雅·瓠葉》中“幡幡瓠葉,采之亨之”,描繪葫蘆葉隨風翻動的景象;漢代枚乘《梁王菟園賦》用“枝葉翬散,摩來幡幡”形容枝葉隨風搖曳的動态。
往來反複貌
指事物反複出現或往來頻繁的狀态。《詩經·小雅·巷伯》有“捷捷幡幡,謀欲谮言”,此處“幡幡”暗喻讒言反複傳播;《魏書》中“緝緝幡幡,交亂四國”則形容流言反複擾亂國家。
輕率不莊重貌
用于描述人的行為輕浮、失态。《詩經·小雅·賓之初筵》中“曰既醉止,威儀幡幡”,生動刻畫了醉酒後儀态輕佻的狀态。
補充說明:
“幡”本義為擦拭寫字闆的布(),後引申為長條形旗幟,故“幡幡”的“翻動”意象可能源于旗幟飄揚的動态。該詞多用于古典詩文,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