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有獨特志行、不同流俗的人。《莊子·大宗師》:“ 子貢 曰:‘敢問畸人?’曰:‘畸人者,畸於人而侔於天。’” 成玄英 疏:“畸者,不耦之名也。修行無有,而疏外形體,乖異人倫,不耦於俗。” 宋 陸遊 《幽事》詩之二:“野館多幽事,畸人無俗情。靜分書句讀,戲******章程。” 清 孫枝蔚 《飲酒和陶韻》之十九:“幽谷有畸人,忍饑不肯仕。隣國聞其名,豈曰少知己。” 郭希仁 《從戎紀略》附《錢君定三傳》:“察形勢,訪奇傑, 燕 趙 畸人俠客,翕然與遊。”
神奇的人;仙人。 唐 司空圖 《二十四詩品·高古》:“畸人乘真,手把芙蓉,汎彼浩刼,窅然空縱。” 郭紹虞 集解:“畸,奇異也……真,《説文》雲:‘仙人變形而登天也。’變形言鍊形而為氣。此言畸人乘真,謂畸人乘其真氣而上昇也。” 清 李漁 《巧團圓·原夢》:“身輕似翔,塵飛不颺,畸人慣走屏風上。” 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第二二篇:“又或易調改絃,别敍畸人異行,出於幻域,頓入人間。”
“畸人”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典籍的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解釋:
本義與出處
源自《莊子·内篇·大宗師》,原文為“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莊子認為“畸人”是與世俗不合,但能順應自然天道的人。成玄英注疏解釋為“不耦于俗”,即不迎合世俗标準。
語義解析
古典文學中的形象
如《紅樓夢》第六十三回提到“畸人”,用于形容特立獨行、有莊子風骨的文人。
宋代陸遊詩句“畸人無俗情”也以此指代超脫世俗的隱士。
現代文學中的象征
美國作家舍伍德·安德森在《小城畸人》中借用該詞,塑造了行為怪異卻内心執着的人物群體,暗喻工業化社會中個體的異化與孤獨。
“畸人”既是中國哲學中的理想人格,也是文學中反叛世俗的精神符號,其内核始終圍繞“獨特志行”與“自然真理”的辯證關系。
《畸人》一詞,指的是外貌、身體或精神上存在着異常與常人不同的人。這些異常可能是由先天或後天的原因所緻,導緻他們在生理或心理上與一般的人群有所區别。
《畸人》這個詞由三個部首組成:異(yì)、亻(人)和己(己)。
拆分後的筆畫為8畫。
《畸人》一詞最早出自于中國古代文獻《爾雅》和《說文解字》,引用的時候主要是指描述某些人的外貌、身體或精神異常的特征。
《畸人》的繁體字為「畸人」。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畸人》這個詞的寫法相對簡單,和現代漢字寫法基本相同,沒有太多差别。
1. 他患有先天性畸形,一直以來都被稱為畸人。
2. 這個小鎮上有個被人們戲稱為畸人的人,但他卻一直都過得很開心。
1. 畸形(jī xíng)
2. 畸态(jī tài)
3. 畸臣(jī chén)
1. 異常人(yì cháng rén)
2. 變态人(biàn tài rén)
3. 不正常人(bù zhèng cháng rén)
1. 正常人(zhèng cháng rén)
2. 常人(cháng rén)
3. 普通人(pǔ tōng rén)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