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漢 時對步兵、屯騎、長水、越騎、射聲五校尉的合稱。 漢 荀悅 《申鑒·時事》:“掌軍功爵賞,小統於五校,大統於太尉。” 黃省曾 注:“五校者,一曰屯騎,二曰越騎,三曰步兵,四曰長水,五曰射聲。俱掌宿衛兵,所謂大駕,鹵簿、五校在前是也。”
(2). 西漢 末 高扈 率領的農民起義軍稱號。見《後漢書·光武帝紀上》。 南朝 梁 末亦有號為“五校”的起義軍。見《陳書·高祖紀上》。
“五校”一詞在不同曆史時期和語境中有多種含義,具體可分為以下兩類:
漢代軍事官職
指漢代設置的五個校尉官職,包括步兵校尉、屯騎校尉、長水校尉、越騎校尉和射聲校尉,合稱“五校尉”,主要掌管京師衛戍部隊。
起義軍稱號
西漢末年和南朝梁末年的農民起義軍曾以“五校”為稱號,如高扈率領的起義軍(見《後漢書·光武帝紀》)、南朝梁末的農民軍等。
高校自主招生聯考
2010年起,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南京大學五所頂尖高校曾聯合開展自主招生考試,稱為“五校聯考”。
地方高中聯合考試
“五校”的具體所指需結合語境判斷。古代多用于軍事或曆史事件,現代則多指教育領域的聯合考試,且不同地區的“五校”組合可能不同。若需更詳細信息,可參考《後漢書》等古籍或各地教育局發布的聯考通知。
《五校》是一個漢字詞,意為五所學校的簡稱,通常用來指代五所特定的學府或教育機構。
根據《康熙字典》的編制規則,将《五校》拆分為:五(五點水,4畫)+ 校(木字旁,幾種不同的寫法和筆畫,如:校(4畫)、校(8畫))。
《五校》這個詞的來源比較特殊,它是中國某個城市或地區五所優秀學校的代稱,一般出現在該地區的教育媒體、新聞報道或教育機構介紹中。
《五校》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五校」,沒有其他變體。
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康熙字典》記載,古代對于《五校》的寫法為「伍校」或「伍校」。
1. 這個城市的教育系統非常發達,擁有五所名列前茅的五校。
2. 他通過努力學習,終于考入了其中一所五校。
校友、校長、校園、學校、五校聯盟
五所學校
非五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