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高原的意思、内蒙古高原的詳細解釋
内蒙古高原的解釋
[Inner Mongolian Plateau] 橫貫中國内蒙古自治區的高原。位于大興安嶺以西,陰山以北。包括内蒙古自治區大部分地區及甘肅省的北部。海拔 1000—1500 米,地勢起伏較緩。其東部是肥沃的草原,是中國重要的畜牧業基地
詞語分解
- 内蒙的解釋
- 高原的解釋 海拔較高、地形起伏較小的大塊平地黃土高原詳細解釋.高地。 漢 揚雄 《羽獵賦》:“徽車輕武,鴻絧緁獵,殷殷軫軫,被陵緣阪,窮冥極遠者,相與迾虖高原之上。” 唐 王維 《田園樂》詩之五:“山下孤煙
專業解析
内蒙古高原是位于中國北部的重要地理單元,其漢語詞典釋義及地理特征如下:
一、詞典釋義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為:中國四大高原之一,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區及相鄰地區,平均海拔1000-1500米,地勢開闊,以草原、戈壁為主要地貌。該詞屬地理專有名詞,結構為偏正短語,“内蒙古”限定“高原”的區域屬性。
二、地理特征
-
範圍與構造
高原西起阿拉善,東至大興安嶺,南界陰山山脈,北接蒙古高原。地質構造屬穩定的克拉通地塊,基底為古生代地層,表層覆蓋第四紀風成沉積物(《中國自然地理·地貌》,科學出版社)。
-
地貌與生态
主體為溫帶草原,自東向西過渡為荒漠草原、戈壁。典型地貌包括:
- 呼倫貝爾草原:水草豐美的河漫灘平原
- 鄂爾多斯高原:風積沙丘與黃土台地交錯區
- 阿拉善沙漠:巴丹吉林、騰格裡等沙丘群(《中國地理圖集》,中國地圖出版社)。
-
氣候與經濟
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年降水量150-400毫米,傳統以畜牧業為主。現代能源經濟突出,蘊藏煤炭、稀土等資源(《内蒙古地理》,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三、人文意義
高原為蒙古族聚居區,“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文化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景觀如錫林郭勒草原、元上都遺址,體現生态與曆史的融合(《中華地域文化大系·草原卷》)。
來源依據: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 《中國自然地理·地貌》,科學出版社
- 《中國地理圖集》,中國地圖出版社
- 《内蒙古地理》,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 《中華地域文化大系·草原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内蒙古高原是中國四大高原之一,是蒙古高原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下從多個維度詳細解釋:
一、地理位置
- 範圍:東起大興安嶺,西至阿拉善高原(廣義範圍包含鄂爾多斯高原和阿拉善高原),南接陰山山脈,北達中蒙邊境。
- 行政區域:涵蓋内蒙古自治區大部分地區及甘肅省北部,面積約34萬平方公裡(狹義)至70萬平方公裡(廣義)。
二、地形與地貌
- 海拔特征:平均海拔1000-1500米,南高北低,北部最低處降至600米左右。
- 地勢特點:地面坦蕩完整,起伏和緩,多寬廣盆地,風沙廣布,古稱“瀚海”。
- 特殊地貌:西部沙漠分布廣泛(如巴丹吉林沙漠),東部以草原為主,呈現“草原-沙漠”過渡的生态格局。
三、氣候特征
- 氣候類型: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嚴寒漫長,夏季短促溫熱,降水稀少且集中于夏季,年均降水量不足300毫米。
- 自然災害:幹旱頻發(“十年九旱”),寒潮、沙塵暴等氣象災害常見。
四、經濟與生态
- 畜牧業:草原面積占高原80%,是中國最大綿羊、山羊放牧區及駱駝主産區之一。
- 生态多樣性:東部水草豐美(如呼倫貝爾草原),西部荒漠化顯著,湖泊多為淺水季節性湖泊。
- 人口分布:地廣人稀,平均密度僅3人/平方公裡,以蒙古族、漢族等民族為主。
五、曆史與考古
- 早期定居:考古發現新石器時代早中期聚落遺址(如裕民、興隆遺址),印證了高原南緣農牧交錯帶的早期人類活動。
擴展建議:如需了解具體地貌形成機制或氣候數據,可參考地理學專著或權威氣象報告(如中國氣象局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不越雷池察諒谄譽扯絡騁步誕受鼎輔都夷香頓厄貳猜高飛遠舉拱手聽命顧勳浩浩蕩蕩欱吞黃裱紙換群鵝缣布交湊節慨近朝九衢塵跼地籲天絶叫孔顔勞考六玺名辯明遠車虐世糱麴盤積固畜牆翣潛能七德舞诠谛壤土仁宥山墟盛世新聲沈雅深中肯綮十二金牌誓旅士息稅目順坡下驢肆逆特性天隨人原無辭五炁相好消費些語洗發犀革晞冀縰履西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