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loam]∶細砂和粘土含量不相上下的土壤,適于種植各種植物
(2) [land]∶田土;國土;泥土
(1).田土,田地。《管子·白心》:“天之視而精,四璧而知請,壤土而與生。”《國語·齊語》:“惡金以鑄鉏、夷、斤、斸,試諸壤土。”《新唐書·西域傳上·疏勒》:“ 疏勒 ,一曰 佉沙 ,環五千裡,距京師九千裡而赢。多沙磧,少壤土。” 康有為 《大同書》辛部第七章:“於其泊洑漸引川河,徧植草樹,将多雨澤,漸可使沙漠化為壤土。”
(2).國土;領土。《戰國策·秦策四》:“夫以王壤土之博,人徒之衆,兵革之強,一舉事而注地於 楚 ,詘令 韓 魏 歸帝重於 齊 ,是王失計也。”《漢書·董仲舒傳》:“諸侯背畔,殘賊良民以争壤土。”
(3).猶泥土。《詩·大雅·緜》“度之薨薨” 漢 鄭玄 箋:“築牆者,捊聚壤土,盛之以虆而投諸版中。”
(4).細砂和粘土含量比較接近的土壤。土粒粗大而疏松,沒有過粘過燥的現象,能保水、保肥,適于種植各種植物。在地質學中,壤土參見“ 壚坶 ”。
壤土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包含以下核心含義:
土壤類型
指疏松肥沃、適宜耕作的泥土。《現代漢語詞典》定義其為“經長期風化發育形成的疏松表土層,肥力較高,透氣性和保水性適中”來源:《現代漢語詞典》。
引申義
古漢語中可泛指土地、國土,如《史記·貨殖列傳》載“膏壤沃野”中的“壤”即指可耕之地來源:《漢語大詞典》。
根據《辭海》解釋,壤土按粒徑組成分為:
“息壤”一詞源于神話,指可自行生長的土壤(《山海經·海内經》),後引申為“繁衍不息的沃土”來源:《漢語大詞典》。
參考資料:釋義綜合自《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辭海》(第七版)、《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等權威辭書。
壤土是土壤學中重要的質地分類,指砂粒、粉粒和黏粒比例適中的土壤,兼具砂土和黏土的優點,是農業種植的理想選擇。以下是詳細解釋:
組成與質地
壤土中砂粒(直徑1-0.05mm)、粉粒(0.05-0.002mm)和黏粒(<0.002mm)含量均衡,通常砂粒占40-55%,黏粒占15-35%。其質地介于砂土與黏土之間,顆粒大小分布均勻,形成疏松多孔的結構。
物理特性
農業優勢
壤土因兼具通氣性、保水性和肥力,適合大多數作物栽培,尤其是根莖類藥用植物(如丹參、黃芪)。例如,豹皮花等對土壤要求不高的植物也易在壤土中存活。
與其他土壤對比
總結來看,壤土通過平衡砂、粉、黏三者的比例,實現了“水、肥、氣、熱”協調,被廣泛視為優質耕作土壤。
吖啶鞍橋兵道不修邊幅長號禅師窟超搖蚩尤祠醇源辏力淬砺厝置亶甫妨蔽防心攝行煩刻更其诟責鳏寡惸獨鼓惑還轅和樸踝胫黃花崗起義歡若平生悔過自責穢雜火突匠指降陟椒闱角洋浸熏酒罋祭醊沮膽揩背考系痢疾六轉兒亂烽眸瞯遷善齊服颀峻欽崇情苗魌魋讓威如同生拼硬湊社錢飾辯探詢特遷土花婉笃僞錢物質先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