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縰履的意思、縰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縰履的解釋

無跟之履。《莊子·讓王》:“ 原憲 華冠縰履,杖藜而應門。” 郭慶藩 集釋引 李頤 曰:“縰履,謂履無跟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縰履(xǐ lǚ)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指無跟的鞋子,即拖鞋或便鞋,特指穿着時後跟不提起、拖着行走的狀态。以下是詳細釋義:

一、字形與詞義解析

  1. “縰”的本義

    “縰”通“屣”(xǐ),本義指無跟的鞋。《說文解字》釋“屣”為“舞履”,即舞蹈時穿的輕便鞋,後泛指拖鞋。《漢語大詞典》引《孟子·盡心上》“舜視棄天下,猶棄敝蹝(屣)也”,注:“屣,草履也。”

  2. “履”的含義

    “履”泛指鞋子,但更強調穿鞋行走的行為。《說文解字》:“履,足所依也。”引申為踐踏、穿鞋的動作。

  3. 複合詞“縰履”

    二字結合後,強調拖着鞋走路的隨意狀态。如《莊子·讓王》描寫原憲“縰履而應門”,指其趿拉着鞋應門,表現生活貧寒卻不拘禮節之态。

二、文獻用例與權威考據

  1. 《莊子·讓王》

    “原憲居魯……縰履而應門。”

    此例為經典出處,後世注家如唐代陸德明《經典釋文》釋“縰履”為“曳履而行”,即拖着鞋走路。

  2. 《漢語大詞典》釋義

    明确标注“縰履”為“穿鞋而不提上鞋跟”,屬書面語詞,今已罕用,其義由“趿拉”(tāla)等口語詞替代。

三、現代關聯與語義演變

“縰履”在現代漢語中雖不再使用,但“屣”字仍保留于成語(如“棄之如敝屣”),而“趿拉”一詞延續了其動作内涵。該詞反映了古代服飾文化中“鞋履”的階級象征(如禮鞋與便鞋之分),以及文人筆下以衣着狀寫人物風骨的修辭傳統。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第9卷),商務印書館,1992年。
  2. 《莊子集釋》,[清]郭慶藩輯,中華書局,2012年。

網絡擴展解釋

根據現有資料,“縰履”一詞在權威文獻中未見明确記載,可能為生僻詞或存在書寫誤差。以下是兩種可能的情況分析:

  1. 若為“舃(xì)履”的誤寫
    根據,舃履(也作“舄履”)指古代貴族穿着的複底厚履,常用于正式場合。例如《禮儀志》記載“皇後及諸侯夫人之服,皆舃履”,說明其與身份等級相關。

  2. 若為“縰(xǐ)履”組合
    “縰”單獨指束發的帛帶(如《莊子》中“縰縰而踵”),與“履”組合無明确典故。但結合中“鵕履”的構詞邏輯(以鳥羽裝飾鞋履),或可推測“縰履”為以絲帛裝飾的鞋履,但此說法缺乏文獻支持。

建議:

别人正在浏覽...

邊埃扁針襞斂參講柴火柴米油鹽醬醋茶沉寂馳勑垂死彫蟲篆刻惡語中傷籓籬匪什風鴉俘馘貢瑞古文家合肥黑白月恨相見晩徽號徽顯降恕肩舁解亭進牋急頭決别開凍曠世無匹髡僧裡端靈響厲言龍舫龍尾道樓檻磨沙盤陀丕訓濮鈆歉忱敲竹竿渠渠賽似三遺矢扇汗使酒罵座時隱時見壽屏手澤之遺水蒼笏水柱書生氣十足絲纩祀壇隨趂陶世推阻銷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