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惶恐不安貌。 宋 嶽飛 《辭開府第三劄子》:“臣近者累犯天威,力辭恩寵,庶幾陛下洞燭,危懇終賜矜從,而溫詔諄諄,未回睿聽,跼天籲地,不知所措。”
“跼地籲天”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jú dì xū tiān,其核心含義是形容人在極度悲痛、惶恐或無助時,通過肢體動作和呼喊表達内心的情緒。以下是詳細解析:
本義:
“跼地”指用腳跺地(表示憤怒或焦慮),“籲天”指向天呼喊(傾訴痛苦或祈求幫助)。兩者結合,常用于描述人在遭遇不公、困境或無法解決的難題時,既憤怒又無助的狀态。
引申義:
也可泛指因極度悲痛而訴說的樣子,或形容惶恐不安、不知所措(如嶽飛在奏折中以“跼天籲地”表達對皇命難違的無奈)。
綜合高權威來源(、)可知,該成語的釋義和典故較為統一,但部分低權威網頁(如、7)存在簡化或表述差異,建議以經典文獻和權威詞典為準。
意思:《跼地籲天》是一個成語,意為奮力跳躍、極力呼喊,形容頑強地抵抗。
拆分部首和筆畫:《跼地籲天》的拆分部首是“足”和“口”,共有11個筆畫。
來源:《跼地籲天》這個成語出自《史記·匈奴列傳》,原文寫道:“胡王急周追,士卒皆怯。單于大怒,使呼庚橛地,揚聲吠天。”其中“呼庚橛地,揚聲吠天”描述了匈奴單于怒氣沖天,奮力跳躍呼喊的場景。
繁體:《跼地籲天》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踽地籲天」。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中,跼這個字的寫法為「距」,地和籲天的寫法無大差異。
例句:他沖進戰場,跼地籲天,盡力抵抗敵人的進攻。
組詞:頑強、戰勝、拼搏。
近義詞:英勇、果敢、勇往直前。
反義詞:膽怯、畏縮、退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