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對官吏勞績的考核。《續資治通鑒·宋仁宗至和元年》:“ 晉州 推官 李亢 ,故嘗入錢得官,已而有私罪,默自引去,匿所得官,以白衣應舉及第,積十年,當磨勘,乃自首,言其初事。 黯 以為此律所謂罔冒也,奏罷之,奪其勞考。”
"勞考"是一個較為生僻的詞彙,在現代漢語常用詞典中收錄較少。根據其構詞法和古代文獻中的零星記載,其含義可作如下解釋:
一、核心釋義 "勞考"指古代對官吏政績與任職年限的考核記錄,是官吏升遷的重要依據。"勞"指功勞、勞績;"考"指考課、考核。二者結合,特指對官員任職期間功過與資曆的綜合評定。
二、字義溯源
《說文解字》釋為"劇也",本義指辛勤勞作。引申為功勞、功績,如《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中的功績含義。在官吏考核中,"勞"特指任職期間的貢獻與績效。
《說文解字》注"老也",本義指年老。後衍生出考核、稽查之義,如《周禮》"歲終,則考六鄉之治"。在官僚制度中,"考"指對官吏任期表現的評定。
三、曆史制度中的體現
唐代以後,"勞考"作為铨選制度的核心指标被制度化:
四、現代語義的延伸
在現代漢語中,"勞考"一詞已罕用,但其概念可對應:
參考資料溯源:
“勞考”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對官吏政績的考核制度。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勞考(拼音:láo kǎo)指對官員任職期間工作成績的評定,屬于古代官僚體系中的考核機制。其核心是通過量化官員的功績、勤勉程度等,作為升遷或獎懲的依據。
宋代考核制度
據《續資治通鑒》記載,宋代曾發生一起案例:晉州推官李亢因隱瞞入錢得官的經曆,在磨勘(官員定期考核)時被揭發,最終被剝奪“勞考”。這反映了勞考與磨勘制度的關聯性,且考核結果直接影響官員仕途。
字義拆分
勞考與“磨勘制”結合,構成宋代官員晉升的重要标準。考核内容包括任期内的政績、清廉程度等,若發現履曆造假或失職行為,可能被取消過往考核記錄(即“奪其勞考”)。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或制度細節,可查閱《續資治通鑒》等史料原文。
拜殿白魚登舟崩憤逼問菗蒢雌雉啼措置裕如打官話大族坻場東班繁興改曲易調贛灘甘馨箇底根蔓顧拂貴少詭雅異俗谷口真還付哈剌涵煦呵嗔花萼相輝槐幄僭盛靳直饑歉激切墾除梁山伯領袖領子曼矰夢裡南轲鳴玉曳履墨绶目笑南梁遷殡戚闬寝宿欋推襦帼申停折脅石耳時豪首款送年泰姬陵談論風生通辨通缛慱慱塗鴉危言正色洗滌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