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誓旅的意思、誓旅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誓旅的解釋

誓師。 唐 楊炯 《少室山少姨廟碑》:“乘鬥杓而誓旅,出星門而杖鉞。” 明 張煌言 《驚聞行在之變正值虜庭逮餘親屬痛念家國何能已已》詩:“埋名恨不同 梅尉 ,誓旅知非拟 駱丞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誓旅”是古代軍事術語,特指出征前舉行的誓師儀式,包含誓詞宣告和軍隊整肅的雙重含義。該詞最早見于《左傳·闵公二年》:“梁馀子養曰:‘帥師者,受命于廟,受脤于社,有常服矣。不獲而尨,命可知也。死而不孝,不如逃之。’罕夷曰:‘尨奇無常,金玦不複。雖複何為,君有心矣。’先丹木曰:‘是服也,狂夫阻之。’”其中“受命于廟”即指誓旅環節。

從詞義構成看,“誓”指君主或統帥宣告作戰目的、軍紀要求的口頭訓誡,《周禮·夏官·大司馬》記載:“群吏聽誓于陳前,斬牲以左右徇陳曰:‘不用命者斬之。’”;“旅”本義為軍隊編制單位,《說文解字》釋為“軍之五百人為旅”,後引申指軍隊整體。

該儀式包含三大核心環節:一是在宗廟占卜吉兇,二是頒布誓詞明定賞罰,三是分發祭肉(脤)強化集體認同。明代丘濬《大學衍義補》詳細記載:“誓旅者,所以一衆志,定群疑,申約束,明刑賞也。”這種制度既體現古代“兵兇戰危”的慎戰思想,也包含強化軍隊凝聚力的管理智慧。

現代權威辭書如《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出師前告誡并整頓軍隊”,《軍事大辭海》則強調其“戰前動員與紀律重申的雙重功能”。在文化傳播層面,《尚書》收錄的《甘誓》《湯誓》等文獻,可視為早期誓旅文書的典型範例。

網絡擴展解釋

“誓旅”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但核心意義與“誓師”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2.詳細解釋

3.使用場景

4.相關擴展

5.權威來源佐證

若需進一步探究具體古籍中的用法或現代引申案例,可參考上述來源中的詩文引用及語境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

表背匠常備察閱稱伯稱懷騁驟矗燈道帙調陣子抖抖擻擻短褲讀誦二言詩藩邸販質飛柱風德罘罟感躍光天化日鬼打更歸根結底花旦護岸喚審昏嫚家艱奸聲肩轝椒德譏谏錦肆坎精暌遠流水落花镂本賣恩南屏楩枏奇錯搉慮榮國善草商計聲帶沈木香受室殊眷戍邏镗鎝談笑自若跳月踢串偷工圖害推測我人庠序諧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