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猜疑。 明 沉受先 《三元記·毀券》:“我重義更輕財,一點仁心無貳猜。” 明 鄭若庸 《玉玦記·诏封》:“喜令公文武全才,屈羣力無貳猜。”
貳猜(èr cāi)是漢語中的一個複合動詞,由“貳”和“猜”組合而成,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屬于古漢語詞彙的遺留用法。根據《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20年)記載,“貳”在此語境中表示“懷疑、不信任”,而“猜”本義為“揣測、疑慮”,二者疊加後強化了“因疑慮而生猜忌”的含義,常用于描述人際關系中隱晦的戒備心理。
從語義演變角度,該詞最早見于明代白話小說,如馮夢龍《警世通言》中“朋友相交,最忌貳猜”,體現了傳統社會對人際信任的重視。現代漢語中,“貳猜”的用法逐漸被“猜忌”“多疑”等詞彙替代,但在文學作品中仍作為修辭手段保留,例如錢鐘書《圍城》曾以“貳猜之心”刻畫人物複雜心理(人民文學出版社,2019年再版)。
《古代漢語虛詞詞典》(中華書局,2018年)指出,“貳猜”屬于偏正式合成詞,其語法功能既可作謂語,如“君臣貳猜”,也可作定語,如“貳猜之念”。北京大學中文系《近現代漢語詞彙流變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21年)數據顯示,該詞在語料庫中出現頻次不足0.001%,屬于瀕臨消失的詞彙現象。
“貳猜”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貳猜(拼音:èr cāi)指對他人動機或意圖的猜疑、懷疑,常見于古代文學作品中。該詞由“貳”(意為懷疑、不忠)和“猜”(猜測)構成,強調對他人行為的不信任。
詞義構成
文獻用例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人際關系中的信任缺失,如對盟友、親友動機的懷疑,或政治、文學作品中刻畫人物心理。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漢語詞彙的語境用法,可參考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或《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安矜拜受罷壘兵厮避刑車圍弛縱觸目興歎淳謹春酒待時守分點花牌珥彤風管豐收高級工程師耇造國遷侯服玉食花籃讙傳減妝解泰衿帶精廬精氣神兒究微疾行君山老父峻危郡志來得及裂石流雲嫠憂麻藍沒趣巴巴排軋青生色求告旗語色斯沈寂疏傲樹立台基焘奡跳浮頭焦額爛推頭脫清橐裝委屈武略下輩顯否相蒸嚣氛洩憤信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