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酒曲。《史記·貨殖列傳》:“糱麴、鹽豉千荅。”
“糱麴”是一個複合詞,指用于釀酒或制醬的發酵劑,具體解釋如下:
糱麴(niè qū)由“糱”和“麴”兩部分組成:
“麴”在現代主要指酒曲,也用于醬油、醋等發酵食品制作。其五行屬木(因與植物發酵相關),但極少用于人名。
如需進一步了解“糱麴”的具體工藝或曆史演變,可參考《釋名》《方言》等古籍文獻。
糱麴(zī qū)是一個比較罕見的詞彙,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為米(米字旁)和酉(辶字旁)+木(木字旁),共有13畫。
《糱麴》一詞源自《詩經·小雅·采芑》:“粗糲黍糱,民之糇粥。”在這裡,黍糇是指用粗糙的黍子磨碎後制成的粥。而糱麴一詞中的糱,即指“糙粗”之意,麴則指一種發酵劑。
《糱麴》的繁體字為“糲曲”,部首和筆畫分别為米(米字旁)和曲(曰字旁)+麥(麥字旁),共有19畫。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在略有不同。《康熙字典》中對糱麴的字形描述為:麴字的下部多了一個米字,即“糱”,而麴則保持不變。
1. 面食中加入糱麴發酵,既能增加食物口感,也能提高營養價值。
2. 這家酒廠采用古法糱麴釀造,釀出的酒香氣獨特,口感濃郁。
糱麴的相關詞彙如下:
1. 糱米:指磨得粗糙的大米。
2. 食糱:指食用煮糱米制成的食物。
3. 麴菌:指發酵時所用的一種真菌。
4. 曲麴:指由麴菌發酵而成的糖化麥芽。
糱麴的近義詞是“糙米”,意思相近但語氣更為正式。反義詞是“精米”,即經過去殼、研磨等加工處理的細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