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拱手聽命
指恭敬地聽從對方命令,毫無反抗之意。多用于描述臣服、順從的态度,含被動或無奈意味。
原指雙手抱拳(左手掩右手,掌心向内),古代表示恭敬的禮節;引申為“無為”“順從”之态。《漢語大詞典》釋為“兩手相合以示敬意”,後喻不抵抗、不争持。
遵從指令,接受支配。《現代漢語詞典》注“聽”為“接受服從”,“命”即“命令”。
以恭敬姿态無條件服從,常見于權力不對等的關系中,隱含被動性。如《明史·陳九疇傳》載:“邊臣怵利害,拱手聽命,緻内屬番人坐困。”
“拱手”源自周禮,是士相見或祭祀時的規範動作(《儀禮·士冠禮》),後符號化為謙卑姿态。
成語多用于君臣、上下級語境,如清代魏源《聖武記》評明末政局:“将帥拱手聽命于文吏”,凸顯權力失衡。
《明史·卷二百四》
“(諸将)皆拱手聽命,莫敢誰何。”
此例反映将領對權威的絕對服從,強化了成語的被動色彩。
參考資料
“拱手聽命”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說明:
基本釋義
指雙手合抱于胸前以示敬意,形容對他人的命令或安排恭順服從、毫無反抗。該詞強調被動接受的态度,常見于描述下級對上級、弱勢方對強勢方的順從行為。
出處與典故
最早見于《明史·陳九疇傳》:“邊臣怵利害,拱手聽命,緻内屬番人勾連接引,以至于今。”,原指邊疆官員因畏懼後果而完全服從命令,導緻邊境問題惡化。
結構與用法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缺乏主見或迫于形勢的服從,例如:
延伸解析
該詞隱含被動性與非主動性,常帶有一定貶義色彩,暗示缺乏獨立判斷或反抗意識。例如《楊家将演義》中“使蕭太後拱手聽命”即通過計謀迫使對方服從。
提示:若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明史》原文或成語詞典(如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庵堂邦賦倍情本家碧竪步态倉谷長蜺成軍竄匿蹙鞠得失颠沛都頭異姓娥媌肥佼官宅泓渟後日嘩疑回書獲悉江澳跻厲久替戟枝渴澤枯叢匮阙聯城陋畧落俗煤煙命爵敉平墓碑孥兒抛錨硼酸評斷鉗徒傾景青虵親婣三署識拔失出首途順則説知束紳松糕土著味感無玷烏金紙晤面陷怼香璎晞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