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無辭的意思、無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無辭的解釋

(1).不辭讓;不推辭。《禮記·哀公問》:“固臣敢無辭而對。” 鄭玄 注:“辭,讓也。” 宋 蘇轼 《再遊徑山》詩:“此生更得幾回來,從今有暇無辭數。”

(2).沒有言辭;沒有口實。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竹林》:“其書戰伐,甚謹;其惡戰伐,無辭。何也?” 宋 梅堯臣 《鬼火後賦》:“客慚忸無辭而起,餘方掩乎衡門。” 葉聖陶 《窮愁》:“﹝博徒﹞投其博具於地,意欲令無見,則無辭可以加罪。”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無辭”是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的複合詞,其核心語義可從構詞法和語境兩方面解析。

一、字面義與基本義

“無”表否定,“辭”指言辭或推辭,組合為“無辭”時,字面義為“沒有言辭”或“不推辭”。例如《左傳·僖公十年》載:“欲加之罪,其無辭乎?”此處指“沒有理由辯解”。

二、語境引申義

  1. 甘願承受

    《漢語大詞典》釋為“不辭讓;不推辭”,如《禮記·哀公問》中“固臣敢無辭而對”,表示甘願應答。

  2. 無法申辯

    《古代漢語虛詞詞典》指出,“無辭”在否定句中可引申為“沒有借口”,如歐陽修《五代史伶官傳序》中“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敗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此處暗含“無辭以對”的困境。

三、古漢語特殊用法

在先秦文獻中,“無辭”常作連詞,表“無須多說”,如《論語·陽貨》“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朱熹注此段時提及“無辭”隱含“道不可言傳”的哲學内涵。

參考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無辭”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含義

  1. 不推辭、不辭讓
    指對某事不拒絕或主動承擔,如《禮記·哀公問》中“固臣敢無辭而對”,蘇轼詩句“從今有暇無辭數”也體現了這一用法。
  2. 沒有言辭、無話可說
    表示無法表達情感或找不到理由,如董仲舒《春秋繁露》提到“其惡戰伐,無辭”,梅堯臣的“客慚忸無辭而起”也描述因羞愧而沉默的場景。

二、使用場景與引申

三、詞源與演變

該詞最早見于《禮記》等古籍,既有“不推辭”的主動含義,也衍生出“無言以對”的被動含義,體現了漢語詞彙的多義性。

四、示例參考

如需更多例句或完整文獻出處,可查閱《漢語辭海》或相關古籍解析。

别人正在浏覽...

安節誖論備身裁處才然毚鼎成寐澄渟吃口令淳着出屜麤觕邨酒端操搤腕發蒙啓蔽封龍門糞清伏地伏維覆音高岸軌迹歸心似箭姑娘兒過飲還官熯焚華陽洞回知惑箭家常話姣貴校準叫做機服擊叩庫容雷開钌铞六宮陸機莼面盆眠霜卧雪猕猴池謬說弄白馬益錢前燈千金菜傾沒冗辭省侍聖姿體育運動團司旺相纨绔子弟晚魄嶰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