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不辭讓;不推辭。《禮記·哀公問》:“固臣敢無辭而對。” 鄭玄 注:“辭,讓也。” 宋 蘇轼 《再遊徑山》詩:“此生更得幾回來,從今有暇無辭數。”
(2).沒有言辭;沒有口實。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竹林》:“其書戰伐,甚謹;其惡戰伐,無辭。何也?” 宋 梅堯臣 《鬼火後賦》:“客慚忸無辭而起,餘方掩乎衡門。” 葉聖陶 《窮愁》:“﹝博徒﹞投其博具於地,意欲令無見,則無辭可以加罪。”
“無辭”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該詞最早見于《禮記》等古籍,既有“不推辭”的主動含義,也衍生出“無言以對”的被動含義,體現了漢語詞彙的多義性。
如需更多例句或完整文獻出處,可查閱《漢語辭海》或相關古籍解析。
《無辭》是一個成語,意為沒有言詞陳述、不直接表達。它代表着某種情感或者想法無法通過口頭表達出來。
《無辭》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無”和“言”,其中“無”的讀音是wú,表示沒有、不具備某種特征;“言”的讀音是yán,表示言語。它的總筆畫數是10。
《無辭》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一書中:“曰:‘四方之人士,言皆無辭。’”這句話的意思是四方之人的言談都無法表達陳述出來。
在繁體字中,無辭被寫作「無詞」。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可能與現在有所不同。根據《說文解字》的記載,無辭在古代的寫法是「辶㝵」。辶是表示行為的部首,㝵是一個表示聲音的象形字,表示人的呼聲。
1. 面對突如其來的噩耗,她沒有多話可說,隻是默默無辭地流淚。
2. 他的詩歌常常含蓄隽永,留給人們的解讀空間很大,讓人啧啧稱歎他的無辭之美。
1. 無聲無辭:形容灑脫、不言語的樣子。
2. 無辭之言:指表露無言、無法言表的意思。
近義詞:含而不露、無話可說、默然無言
反義詞:直言不諱、直抒胸臆、直截了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