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舞名。 唐 初有《秦王破陣樂曲》,至 貞觀 七年 太宗 制《破陣樂舞圖》,後令 魏徵 、 虞世南 等改制歌詞,更名《七德》之舞。“七德”語出《左傳·宣公十二年》所謂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衆、豐財七件事。 唐 白居易 《七德舞》詩:“七德舞,七德歌,傳自 武德 至 元和 。”《舊唐書·音樂志一》:“ 貞觀 元年,宴群臣,始奏《秦王破陣》之曲……其後令 魏徵 、 虞世南 、 褚亮 、 李百藥 改制歌辭,更名《七德》之舞,增舞者至百二十人,被甲執戟,以象戰陣之法焉。”
七德舞是唐代著名的宮廷樂舞,原名《秦王破陣樂》,後由唐太宗李世民更名為《七德舞》。其名稱源自《左傳》中“武有七德”的典故,即“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衆、豐財”七種武德。該舞以恢弘的陣勢和雄壯的音樂,歌頌唐太宗統一天下的武功與治國安邦的德行,兼具藝術性與政治教化功能。
“七德”指武功所承載的七種崇高道德準則:
唐太宗借此舞彰顯以武止戈、德化天下的治國理念,将軍事勝利升華為道德實踐。
舞蹈由120人披甲執戟表演,模拟戰陣變化,伴以擂鼓與歌唱。樂曲融合龜茲、西涼等胡漢音調,氣勢磅礴。初為軍旅樂舞,貞觀年間(627—649)經宮廷樂師改編定型,成為祭祀、宴飨的禮儀性樂舞。玄宗時更名《小破陣樂》,規模縮減但仍保留核心元素。
白居易在《新樂府·七德舞》中強調其“勸誡後世”的功能:“太宗意在陳王業,王業艱難示子孫。”《舊唐書·音樂志》詳載其表演規制,稱其“發揚蹈厲,聲韻慷慨”,體現盛唐氣象。該舞亦東傳日本,現存日本雅樂《皇帝破陣樂》可見其遺韻。
參考資料:
“七德舞”是唐代著名的宮廷樂舞,其名稱和内涵具有深厚的曆史文化背景。以下是詳細解釋:
起源與改編
七德舞最初源于唐初的《秦王破陣樂曲》,後由唐太宗李世民于貞觀七年(633年)親自制《破陣樂舞圖》,并命魏征、虞世南等人改編歌詞,更名為《七德舞》。
“七德”的出處
“七德”一詞出自《左傳·宣公十二年》,指治國安邦的七項準則:
部分資料提到“七德”被引申為七種個人美德(如忠誠、勤奮等),但這可能是後世對原意的文化再诠釋。建議以《左傳》原始定義作為權威解釋。
七德舞承載了唐代政治與藝術的雙重意義,其核心“七德”源于《左傳》,反映了古代治國思想。若需進一步了解舞蹈形式或白居易的詩作,可參考權威曆史文獻或詩詞解析。
白鵶包乾制坌沒辨敏碧霞元君疇土床銳答剌不花道疏答問如流店夥放意肆志法行忿戾附上高庫高卓鬲津戈樓館官過的去漢儀黑狀壑口槐街誡勅揭箧解慰徑情驚沙具道砍土镘龍竹毛胎明綸缗泉墨路魔難木奴鳥漢派征頗胝迦嵌窞七肥八瘦青門清渭濁泾麴米什物事養爽捷四傑松滑談不容口同趣汪翔瓦松委托無服之殇吳醥象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