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沒有止境。《詩·小雅·祈父》:“胡轉予于恤,靡所底止。” 毛 傳:“底,至也。” 清 王鳴盛 《十七史商榷·南史合宋齊梁陳書五·豫治無定壽春為主》:“如此紛更,靡所底止。”
“靡所底止”是一個文言短語,其含義可從漢語詞典角度進行如下詳細解釋:
一、核心釋義
指沒有止境、沒有盡頭,形容某種狀态(尤指困境、災禍或不良趨勢)持續發展,無法停止或終結。強調事情的無休止性與不可控性。
二、字義分解與結構分析
否定副詞,意為“無”“沒有”。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5版,第108頁“靡”字條。
助詞,與動詞結合構成名詞性結構,表示“⋯⋯的地方/盡頭”。
來源: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第45頁“所”字條。
複合詞,“底”意為“終極”,“止”意為“停止”,合指“終止之處”。
來源:《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第三冊,第245頁“底止”詞條。
三、典型用法與語境
多用于描述負面狀态的無限延續,如戰亂、災荒、疾病或社會動蕩。
例:《詩經·小雅·祈父》:“胡轉予于恤,靡所底止?”(為何使我陷于憂患,痛苦沒有盡頭?)
來源:《詩經譯注》(周振甫譯注,中華書局)第321頁。
四、近現代文獻中的延伸
梁啟超在《論中國積弱由于防弊》中批判封建制度:“使天下⋯⋯悉束于不可知之律,而靡所底止。” 喻指制度弊端導緻社會停滞不前。
來源:《飲冰室合集》(中華書局)文集卷一。
五、權威辭書收錄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第11卷第213頁明确釋義:
靡所底止:謂沒有止境。
“靡所底止”是具強烈消極色彩的文言短語,其權威釋義與用例均指向“無止無休”的核心語義,多見于經典文獻對社會困境的深刻描述。
“靡所底止”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mí suǒ dǐ zhǐ,其基本含義是“沒有止境”,形容事物無法被限制或控制,一直持續下去。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詞拆分
引申含義
多用于描述某種狀态或行為持續不斷、難以終止,帶有中性色彩。
最早出處:
出自《詩經·小雅·祈父》:“胡轉予于恤,靡所底止。”
原句表達了對頻繁征戰的無奈,感歎苦難無休無止。
後世引用:
清代王鳴盛在《十七史商榷》中寫道:“如此紛更,靡所底止。”,用以批評政策頻繁變動、缺乏穩定性。
語法功能
近義表達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用法,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暗送秋波謗诋保溫杯瑸斒不施撤除儲才楮幅吹呴摧陷打掕掙當制擔值蹈背伐阇羅房事戆鈍甘棠之愛個中人家還海好外鴻蒙初辟侯門似海建德鄉降聖解诂劫灰結驷連镳旌命勁銳居處郡廳隽造舉疏牢俎零刀子木炭媲美汽船青及傾仄瓊脂屈起桑根殺剁燒焰兒神躬神拳厮撲宿顧貪巧條風聽微決疑衛戍文王課溫習汙損詳酌绡幌笑迷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