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見施用。 唐 韓愈 《貞耀先生墓志銘》:“維卒不施,以昌其詩。”
不簡慢。施,通“ 弛 ”。《論語·微子》:“君子不施其親。” 劉寶楠 正義:“不施, 漢 石經同。《釋文》作‘不弛’。施、弛二字,古多通用……此文不施,即‘不弛’假借。 鄭 注《坊記》雲:‘弛,棄忘也。’”
“不施”的漢語詞典釋義
“不施”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由否定副詞“不”與動詞“施”組合而成,其含義需結合“施”的語境具體分析:
“施”讀作 shī(ㄕ)時:
《論語·衛靈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反義即“己所欲,亦可不施”。
《史記·淮陰侯列傳》:“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乘我以其車……吾豈可向利背義乎?卒不施。”
此處指不施加恩惠或行動。
“施”讀作 yì(ㄧˋ)時:
《周禮·天官·内宰》:“正其服,禁其奇邪,展其功緒,施其禁令。”鄭玄注:“施,讀為迤。迤,猶移也。”故“不施”可解為“不移用禁令”。
哲學與倫理語境:
現代使用與演變
現代漢語中,“不施”已非常用詞,多見于古籍或仿古表述,需依據上下文判斷具體語義。其核心始終圍繞“不施加”“不延續”兩種邏輯,強調對行動或影響的克制。
權威參考來源
“不施”一詞在古漢語中有兩種主要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不見施用
指事物或才能未被實際應用或重視。此意多見于文學作品中,如唐代韓愈在《貞耀先生墓志銘》中寫道“維卒不施,以昌其詩”,意為逝者的才能雖未被當世所用,卻成就了其詩文的流傳。
不簡慢(通“弛”)
此處“施”通假為“弛”,意為不怠慢、不疏遠。出自《論語·微子》:“君子不施其親。”劉寶楠在《正義》中注解:“不施即‘不弛’的假借,鄭玄注《坊記》時解釋‘弛’為棄忘。” 強調君子應保持對親族的尊重與關懷,不可輕忽。
補充說明
兩種釋義均體現了古漢語中通假字的用法,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例如“不施其親”中的“施”需理解為“弛”,而韓愈文中的“不施”則取本義。
百一鐘罷壘鬓飾蒼萌藏怒吹拂帶行盜聽大小謝泛沛逢巧浮堦幹噎篙師溝道鈎深圖遠歸究顧前不顧後何向和志緩耳桓伊筝花盤忽哨奬砺艱關急不擇言禁不過警扞精明計無由出擊征捆綁燎野零餘六洲蘆蕩邈絶女客骈肩累足評述品弦法起繭青室石磶石甃霜厲鼠屎汙羹肆無忌憚唆教袒跣淘蕩推析外廂無賜武用汙濁小房子校脩脅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