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刧灰”。亦作“刦灰”。亦作“刼灰”。本謂劫火的馀灰。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譯經上·竺法蘭》:“昔 漢武 穿 昆明池 底,得黑灰,問 東方朔 。 朔 雲:‘不知,可問 西域 胡人。’後 法蘭 既至,衆人追以問之, 蘭 雲:‘世界終盡,劫火洞燒,此灰是也。’”後因謂戰亂或大火毀壞後的殘迹或灰燼。 宋 陸遊 《數年不至城府丁巳火後始見》詩:“陳迹關心己自悲,劫灰滿眼更增欷。” 明 趙诒琛 《<逸老堂詩話>跋》:“癸丑夏六月,遭亂,所有藏書數萬卷,一旦盡失,而是書原本亦遭刦灰。” 清 呂留良 《<賴古堂集>序》:“忽焉,天地震蕩,刦灰晝飛,猿鶴蟲沙,蒼黃類化。” 清 金農 《褚先生老毀儒服寄贈》詩:“歷盡刧灰人隔世,飈輪輾破 * 升。” 清 黃遵憲 《鐵漢樓歌》:“頽垣敗瓦不可踏,刼灰昏黑堆成隅。” 陳三立 《書感》詩:“八駿西遊問刧灰,關河中斷有餘哀。” 陳毅 《偷渡梅關》詩:“攀藤附葛君須記,萬載 梅關 著劫灰。”
“劫灰”是一個源自佛教概念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多個角度解析:
“劫灰”原指佛教中的“劫火餘灰”。根據古印度宇宙觀,世界經曆成、住、壞、空四大劫,壞劫時會燃起毀滅一切的劫火,燒盡萬物後僅剩灰燼。 南朝梁代《高僧傳》記載,漢武帝在昆明池底發現黑灰,西域高僧法蘭解釋為:“世界終盡,劫火洞燒,此灰是也。”
個别文獻中衍生出“盜墓行為”的比喻義(如查字典解釋),但這種用法較為罕見,可能是基于“劫奪骨灰”的字面聯想,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世界周期計算公式(簡化版): $$ begin{aligned} text{成劫} &= text{生成階段} text{住劫} &= text{穩定階段} text{壞劫} &= text{劫火焚毀} text{空劫} &= text{歸于虛空} end{aligned} $$ 其中“劫灰”産生于壞劫終末。
劫灰,即“劫奪餘生之物”,意指搶奪災難中幸存者的財物。下面将詳細介紹該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劫灰是由“劫”、“灰”兩個字組成。其中,“劫”字的拆分部首是“力”和“刀”,筆畫數為7。而“灰”字的拆分部首是“火”和“土”,筆畫數為6。
劫灰這個詞源于民俗故事和社會現象。在災難中,借助混亂和緊急狀态,一些人采取非法手段搶劫幸存者的財物,這一行為被形容為“劫灰”。
劫灰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為「劫灰」。
在古代,劫灰可能有不同的漢字寫法,如劫夬、劫灰、劫墟等。
1. 在地震後,一些不法分子趁機劫灰,讓受災民衆雪上加霜。
2. 這起火災中,幸好沒有出現劫灰的情況,大家的財産得以保全。
劫匪、劫掠、劫財等。
搶劫、搶奪、掠奪。
救助、幫助、援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