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劫灰的意思、劫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劫灰的解釋

亦作“刧灰”。亦作“刦灰”。亦作“刼灰”。本謂劫火的馀灰。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譯經上·竺法蘭》:“昔 漢武 穿 昆明池 底,得黑灰,問 東方朔 。 朔 雲:‘不知,可問 西域 胡人。’後 法蘭 既至,衆人追以問之, 蘭 雲:‘世界終盡,劫火洞燒,此灰是也。’”後因謂戰亂或大火毀壞後的殘迹或灰燼。 宋 陸遊 《數年不至城府丁巳火後始見》詩:“陳迹關心己自悲,劫灰滿眼更增欷。” 明 趙诒琛 《<逸老堂詩話>跋》:“癸丑夏六月,遭亂,所有藏書數萬卷,一旦盡失,而是書原本亦遭刦灰。” 清 呂留良 《<賴古堂集>序》:“忽焉,天地震蕩,刦灰晝飛,猿鶴蟲沙,蒼黃類化。” 清 金農 《褚先生老毀儒服寄贈》詩:“歷盡刧灰人隔世,飈輪輾破 * 升。” 清 黃遵憲 《鐵漢樓歌》:“頽垣敗瓦不可踏,刼灰昏黑堆成隅。” 陳三立 《書感》詩:“八駿西遊問刧灰,關河中斷有餘哀。” 陳毅 《偷渡梅關》詩:“攀藤附葛君須記,萬載 梅關 著劫灰。”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劫灰”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源、本義及引申義幾個層面進行闡釋:

  1. 佛教本義:劫火之灰燼

    • 核心概念: “劫”源自梵語“kalpa”,指佛教宇宙觀中極漫長的時間周期。佛教認為世界經曆“成、住、壞、空”四個階段循環往複。在“壞劫”之末,世界會被劫火(或稱劫災之火)所焚毀。
    • “劫灰”釋義: 特指世界毀滅時,這場大劫火焚燒後所殘餘的灰燼。它象征着宇宙周期性的毀滅與無常。此義項直接源于佛教經典記載。例如,南朝梁·慧皎《高僧傳·竺法蘭》記載了漢武帝開鑿昆明池時挖出黑灰,法蘭法師解釋為“世界終盡,劫火洞燒,此灰是也”的典故。
  2. 引申義:戰亂、災禍後的遺迹

    • 象征意義: 由于“劫灰”本義指代毀滅後的殘留物,在漢語發展中,其含義逐漸引申,用以比喻遭受戰争、火災、重大災難或巨大變故後所遺留下來的廢墟、痕迹或慘狀。
    • 應用場景: 常出現在描寫戰亂、興亡、曆史滄桑的文學作品或曆史記述中。例如,描述戰火焚毀的城池遺迹、災難過後的殘垣斷壁,都可以用“劫灰”來象征其悲慘景象和曆史的無情變遷。如清代詩人丘逢甲《書事》中“殘山剩水冷劫灰”之句,即以“劫灰”指代戰争破壞後的凄涼景象。
  3. 文學意象:滄桑、無常與感傷

    • 情感色彩: “劫灰”一詞天然帶有強烈的滄桑感、無常感和悲涼感。它既是物理上的灰燼,更是時間流逝、繁華消逝、人生無常的象征。
    • 詩詞運用: 曆代文人常借“劫灰”抒發對曆史興衰、人生際遇的感慨。如唐代李商隱《寄惱韓同年二首》中“年華若到經風雨,便是胡僧話劫灰”,以“劫灰”暗喻時光流逝與世事變遷帶來的感傷。

“劫灰”一詞,其核心源于佛教關于世界周期性毀滅的“劫火”概念,本義指劫火焚燒後殘留的灰燼。在漢語的實際運用中,它主要引申為戰亂、災禍後留下的廢墟或遺迹,并承載着曆史滄桑、世事無常、繁華落盡的深刻文化意蘊和情感色彩。它既是具體災難的見證,也是抽象哲思的載體。

來源參考:

網絡擴展解釋

“劫灰”是一個源自佛教概念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多個角度解析:

一、佛教本源釋義

“劫灰”原指佛教中的“劫火餘灰”。根據古印度宇宙觀,世界經曆成、住、壞、空四大劫,壞劫時會燃起毀滅一切的劫火,燒盡萬物後僅剩灰燼。 南朝梁代《高僧傳》記載,漢武帝在昆明池底發現黑灰,西域高僧法蘭解釋為:“世界終盡,劫火洞燒,此灰是也。”

二、文學引申含義

  1. 戰争遺迹:唐宋詩詞中多用以代指戰亂後的殘迹,如李商隱“胡僧話劫灰”、陸遊“劫灰滿眼更增欷”等句,均以此意象寄托興亡之歎。
  2. 災難遺痕:後引申為火災、地震等重大災難後的殘留物,如明代趙诒琛用“劫灰”描述火災後的廢墟。

三、特殊語境用法

個别文獻中衍生出“盜墓行為”的比喻義(如查字典解釋),但這種用法較為罕見,可能是基于“劫奪骨灰”的字面聯想,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附:佛教劫數公式

世界周期計算公式(簡化版): $$ begin{aligned} text{成劫} &= text{生成階段} text{住劫} &= text{穩定階段} text{壞劫} &= text{劫火焚毀} text{空劫} &= text{歸于虛空} end{aligned} $$ 其中“劫灰”産生于壞劫終末。

别人正在浏覽...

哀識百化保镖寶財跋印備陳杯中物标新竪異成鑒炊骨刺斫獃瓜斷遣風飧水宿附慰公姥工資軌官孤冢蕙帳豁啷啷膠片擊水開夥來信了理罹法凜厲林下風韻亂無象路劫麻醬馬卿憫嗟茉莉花年華垂暮尿閉逆從批判窮陋七絲全副軟化沈舟世交失刑壽滿天年矟騎説長論短樹炮戍陀羅司事酸柔夙雠同德同心瓦窦萬代千秋猥佌螐蠋小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