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名詞。梵文的音譯。意譯為金剛。相傳為古 印度 婆羅阿疊多王 之子,後佛教以為執金剛杵守護佛法的天神。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摩揭陁國下》:“ 婆羅阿 疊多王 之嗣位也,次此東北又建伽藍……其王之子 伐闍羅 ,嗣位之後,信心貞固,復於此西建立伽藍。”原注:“ 唐 言 金剛 。” 宋 黃庭堅 《十八羅漢贊》之八:“我今稽首 伐闍羅 ,是真離欲阿羅漢。”
“伐阇羅”是佛教術語,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詞源與含義
“伐阇羅”為梵文音譯,意譯為“金剛”,象征堅固不壞之力。在佛教中,金剛杵(Vajra)是法器,代表能摧毀煩惱的智慧,而執持此杵的護法神即被稱為“伐阇羅”。
身份與來源
據記載,伐阇羅原是古印度婆羅阿疊多王之子,後皈依佛教,成為守護佛法的天神。唐玄奘《大唐西域記》提到,伐阇羅繼位後曾建立伽藍(寺院),并注其名意為“金剛”。
佛教中的角色
作為護法神,伐阇羅的職責是持金剛杵維護佛法、降伏邪魔,與漢傳佛教中的“金剛力士”或密宗的“執金剛神”形象相關。
該詞融合了曆史人物與宗教象征,既指向古印度王子,也代表佛教護法神的金剛屬性。需注意不同文獻中可能存在譯名差異,但核心含義一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