楮幅的意思、楮幅的詳細解釋
楮幅的解釋
書寫文章所用的紙張。 清 周亮工 《跋顧少宰朱卷》:“以至一品題也,昔則标舉要會,多止數言,而今則駢章麗句,環誦滿楮幅矣。”
詞語分解
- 楮的解釋 楮 ǔ 落葉喬木,樹皮是制造桑皮紙和宣紙的原料。 紙的代稱:楮币。楮錢(舊俗祭祀時焚燒)。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 幅的解釋 幅 ú 布的寬度:幅面。雙幅。寬幅。 泛指事物的寬度:幅度。幅員(“幅”是寬度,“員”是周圍。指疆域或領土的面積。如“我國幅幅廣大”)。振幅。篇幅。 邊緣:邊幅。 量詞,用于布帛、圖畫等:一幅畫。五幅
網絡擴展解釋
“楮幅”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指代書寫文章所用的紙張。以下為詳細解釋:
-
詞義解析
- 楮:本指楮樹(樹皮可用于造紙),後引申為“紙”的代稱。例如古文中常用“楮墨”表示紙和墨,或代指書畫、文章。
- 幅:原指布帛的寬度(古制一幅為二尺二寸),後泛指平面物體的尺寸或面積。在“楮幅”中,可理解為紙張的幅面。
-
整體含義
組合後,“楮幅”特指書寫文章時所用的紙張,強調紙張作為文字載體的功能。例如清代周亮工在《跋顧少宰朱卷》中寫道:“環誦滿楮幅矣”,意為華麗的詞句鋪滿了整張紙。
-
延伸用法
該詞常見于古籍,多用于文學或學術性文本中,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其近義詞包括“楮墨”“紙幅”等。
總結來看,“楮幅”通過借代(楮樹→紙)與引申(幅→尺寸),生動體現了古代文人以紙為媒的書寫傳統。
網絡擴展解釋二
楮幅是一個漢字詞組,它由兩個部分組成:楮和幅。楮是一個三筆部首的字,由木字形和丶組合而成,表示樹木的纖維皮,并且也用于指代一種紙張材料。幅是一個二筆部首的字,由巾字形和一丨構成,表示布匹、畫卷等有一定長度的東西。
楮幅這個詞來源于古代的紙張制作過程。楮紙是一種使用楮樹皮制作而成的紙張,因此楮紙的尺寸也稱為楮幅。在傳統的文化中,楮紙被廣泛用于書法、繪畫和文學創作等領域。
在繁體字中,楮幅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時候,楮幅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古代文字的演變,楮的字形可能會有變化,但其基本含義和發音沒有變動。而幅的字形可能會有一些微小的變化,但整體上并沒有太大的變化。
以下是一個例句:
他用楮幅紙寫下了他的心情。
其他與楮幅相關的詞語包括楮紙、楮樹、幅面等。
近義詞:紙張、紙幅
反義詞:布匹、畫卷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