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没有止境。《诗·小雅·祈父》:“胡转予于恤,靡所底止。” 毛 传:“底,至也。” 清 王鸣盛 《十七史商榷·南史合宋齐梁陈书五·豫治无定寿春为主》:“如此纷更,靡所底止。”
“靡所底止”是一个文言短语,其含义可从汉语词典角度进行如下详细解释:
一、核心释义
指没有止境、没有尽头,形容某种状态(尤指困境、灾祸或不良趋势)持续发展,无法停止或终结。强调事情的无休止性与不可控性。
二、字义分解与结构分析
否定副词,意为“无”“没有”。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5版,第108页“靡”字条。
助词,与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的地方/尽头”。
来源: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第45页“所”字条。
复合词,“底”意为“终极”,“止”意为“停止”,合指“终止之处”。
来源:《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第三册,第245页“底止”词条。
三、典型用法与语境
多用于描述负面状态的无限延续,如战乱、灾荒、疾病或社会动荡。
例:《诗经·小雅·祈父》:“胡转予于恤,靡所底止?”(为何使我陷于忧患,痛苦没有尽头?)
来源:《诗经译注》(周振甫译注,中华书局)第321页。
四、近现代文献中的延伸
梁启超在《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中批判封建制度:“使天下⋯⋯悉束于不可知之律,而靡所底止。” 喻指制度弊端导致社会停滞不前。
来源:《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文集卷一。
五、权威辞书收录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第11卷第213页明确释义:
靡所底止:谓没有止境。
“靡所底止”是具强烈消极色彩的文言短语,其权威释义与用例均指向“无止无休”的核心语义,多见于经典文献对社会困境的深刻描述。
“靡所底止”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mí suǒ dǐ zhǐ,其基本含义是“没有止境”,形容事物无法被限制或控制,一直持续下去。以下是详细解释:
字词拆分
引申含义
多用于描述某种状态或行为持续不断、难以终止,带有中性色彩。
最早出处:
出自《诗经·小雅·祈父》:“胡转予于恤,靡所底止。”
原句表达了对频繁征战的无奈,感叹苦难无休无止。
后世引用:
清代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写道:“如此纷更,靡所底止。”,用以批评政策频繁变动、缺乏稳定性。
语法功能
近义表达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用法,可参考《汉典》《查字典》等来源。
哀叩鞍花不揪不采昌蒲倡扬吃飞利辞严谊正低压断鸢防隄分风劈流丰土分燠嘘寒赋额肤受之诉工楷供御囚工作人员顾息含楚坏色黄耳寄书荒忽皇运惠赐克商操揆度蜡氏诔谥良聚六朝文轮车橹人满密梅妍蒙以养正木球使者醲赏破家确评乳气三釜养摄缕时复间市买司湿洳受服狩猎树发水宿山行太史令外客抏敝晩盖王扬污濊咸黜瑕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