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解故 ”。注釋。《後漢書·賈逵傳》:“并作《周官解故》。” 宋 司馬光 《<太玄>序》:“ 漢 五業主事, 宋衷 始為《玄》作解詁。” 明 楊慎 《丹鉛雜錄·解字之妙》:“解詁之妙有如此,誰謂文章不在換字乎?” 章炳麟 《國故論衡·文學總略》:“自是以上,乃有鴻儒,鴻儒之文,有經、傳、解故、諸子。”
“解诂”是漢語中一個與訓诂學相關的術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解诂”讀作jiě gǔ,意為用當代語言解釋古代文字或語言,屬于訓诂學(研究古籍詞義的學科)的範疇。它既包括對古語的字面注釋,也涵蓋對文獻背景的闡述與理解()。
2. 結構與用法
3. 文獻應用
曆史上著名的例子包括東漢何休的《春秋公羊解诂》,該書對《公羊傳》進行逐條注解,是研究儒家經典的重要文獻()。
4. 與“訓诂”的關系
“解诂”與“訓诂”含義相近,但更強調通過分析曆史背景和語言演變來解讀文本,而非單純釋義()。
補充說明
該詞在古籍研究中常見,現代多用于學術領域。如需進一步了解訓诂學方法,可參考《周官解故》等經典文獻()。
解诂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解”和“诂”。
部首:“解”的部首是“角”,表示犄角。部首“诂”的部首是“讠”,表示言語。
筆畫:
“解”字一共有八個筆畫。先橫折一筆,然後再畫兩個橫,接着一豎點,最後由上到下劃一筆。
“诂”字一共有八個筆畫。先豎折一筆,然後兩個橫,接着由上到下劃兩筆。
來源:《解诂》一詞最早出現在《漢書·藝文志上》。在古代,解指解釋,诂指詳細解說。
繁體:“解诂”的繁體字是「解詁」。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的寫法中,“解”的上半部分是“角”字,下半部分是“解”字的下面一橫。而“诂”的寫法與現代沒有太大的變化。
例句:他的解诂能力非常強,可以深入探究文本的深層含義。
組詞:解釋、解讀、诠釋、詞解等。
近義詞:解說、闡釋、辨識。
反義詞:隱晦、模糊、費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