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疏的意思、舉疏的詳細解釋
舉疏的解釋
上疏。 漢 王充 《論衡·命祿》:“ 主父偃 辱於 齊 ,排擯不用,赴闕舉疏,遂用於 漢 。”
詞語分解
- 舉的解釋 舉 (舉) ǔ 向上擡,向上托:舉頭。舉手。舉重。舉棋不定。 動作行為:舉止。輕而易舉。 發起,興辦:舉義。舉辦。創舉。 提出:舉要。舉例。 推選,推薦:推舉。薦舉。 全:舉國。舉世。舉家。 古代指科
- 疏的解釋 疏 ū 去掉阻塞使通暢:疏導。疏通。疏浚。疏解(?)。 分散:疏散。仗義疏財。 事物間距離大,空隙大,與“密”相對:疏密。疏松。疏朗。疏曠。疏闊。疏落(?)。稀疏。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不親密,關系遠
專業解析
"舉疏"是漢語中具有曆史語義色彩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字源和文獻用例兩個角度解析:
一、字義構成
"舉"本義為雙手托物,《說文解字》釋作"對舉也",引申為提出、推薦之意;"疏"原指疏通,後特指分條陳述的文書,《古代漢語詞典》标注其作為奏議文體的用法始于漢代。
二、文獻語義
- 動詞性用法:指呈遞奏章的行為,如《宋史·職官志》載"監察禦史掌舉疏百官善惡",此處強調監察官員通過奏章檢舉的行為規範。
- 名詞性用法:特指内容詳實的奏議文本,清代章學誠《文史通義》稱"舉疏之體,貴在條分縷析",說明此類文書需具備嚴密的邏輯結構。
該詞現代多用于曆史文獻研究領域,《漢語大詞典》将其歸入"曆史公文術語"範疇,強調其在古代政治運作中的特殊功能。
網絡擴展解釋
“舉疏”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上疏”,即向君主或朝廷呈遞奏章,陳述意見或建議。以下是詳細解釋:
1.詞義分解
- 舉(jǔ):本義為“向上托起”,引申為“提出、發起”(如“舉薦”“舉事”)。在“舉疏”中,“舉”表示主動呈遞的行為。
- 疏(shū):原指“疏通”,後特指分條陳述的文書(如奏疏)。這裡指臣子向君主進言的書面文件。
2.文獻例證
該詞最早見于漢代文獻,如王充《論衡·命祿》中記載:“主父偃辱於齊,排擯不用,赴闕舉疏,遂用於漢。”
此例描述主父偃受挫後通過上疏得到重用,表明“舉疏”是古代士人進言的重要途徑。
3.用法與結構
- 動賓結構,強調“主動進言”的動作。
- 多用于正式場合,常見于史書或政論文獻,如官員彈劾、獻策等場景。
4.近義詞辨析
- 上疏:與“舉疏”意義相同,可互換使用。
- 奏議:更側重内容,而非動作本身。
若需查看更多古籍用例或詳細釋義,可參考漢典及《論衡》相關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班簿長日廛路鈔絕城市之光蚳醢詞林紀事倅毛澹薄登階得婿如龍雕虛端悫鳳庭皯黣高唐觀鈎鐮刮魚過從海蓋航天飛機鴻飛閧聚華夏交戟嬌娃解化積富缙紳蝍且甘帶舊匹距絶巨驵克君枯菀勞作靈宇疠人旅竄沒謄那麋鹿志内室寝宮輕少棄人卻罷日度冗穢弱不好弄莎蟲踏飡塔鐘天隱童孫同文共規讬附位宦微論畏友香草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