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藩的意思、名藩的詳細解釋
名藩的解釋
指地方重鎮。《晉書·王國寶傳》:“時 王恭 與 殷仲堪 并以才器,各居名藩。”《舊唐書·李德裕傳》:“受寄名藩,常憂曠職,孜孜夙夜,上報國恩。” 宋 梅堯臣 《葉大卿挽詞》之一:“舊族聲華遠,名藩治行存。” 清 李漁 《與丁太岩方伯書》:“老先生榮蒞名藩,身膺重寄,非惟保障 江 南,亦且屏翰四國。”
詞語分解
- 名的解釋 名 í 人或事物的稱謂:名字。名氏。名姓。名義。名分(坣 )。名堂。名落孫山。名存實亡。 起名字:“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 做某事時用來作依據的稱號:這些人以“辦學”為名,行騙錢之實。 叫出,說出
- 藩的解釋 藩 ā 籬笆:藩籬。 屏障,保衛:藩翰(喻保衛國家的重臣)。 封建時代稱屬國屬地或分封的土地,借指邊防重鎮:藩屬。藩國。藩鎮。藩邦。削藩。稱藩(自稱屬國)。 筆畫數:; 部首:艹;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名藩”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見于古代文獻和特定語境中,其含義可以從字面和引申義兩個層面理解:
-
字面含義:
- 名: 指著名的、有聲望的、重要的。
- 藩: 本義指籬笆,引申為屏障、保衛。在中國古代封建制度下,“藩”主要指封建王朝分封的諸侯國或屬地,這些地方作為中央政權的屏障。後來也泛指重要的州郡、地方行政區劃,特别是那些地理位置重要、承擔邊防或拱衛京師職責的地區。
- 合義: 因此,“名藩”字面上指著名的、重要的藩國或州郡。強調的是該地區在政治、軍事或地理上的顯著地位和影響力。
-
引申義與用法:
- 指重要的地方行政區劃: 這是最常見的用法。在古代文獻中,“名藩”常用來指代那些規模較大、經濟發達、人口衆多、戰略位置關鍵或者由朝廷重臣、親王鎮守的州、府、路等一級的重要行政區劃。它們通常是區域性的政治、經濟或軍事中心。例如,曆史文獻中常稱洛陽、太原、揚州等大都會或邊關重鎮為“名藩”。
- 指顯赫的藩王或封地: 在分封制語境下,“名藩”也可指那些地位崇高、實力雄厚、聲名顯赫的藩王或其封國。
- 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名藩”一詞已非常罕見,屬于書面語或曆史詞彙。如果使用,通常是在引用古文、進行曆史研究或特定文學創作時,用以指代曆史上那些著名的、具有重要地位的地方大邑或重鎮。
“名藩”意指著名的、重要的藩國或州郡,特指那些在曆史上具有顯著政治、軍事或經濟地位,作為區域中心或國家屏障的地方行政區劃。它是一個帶有曆史色彩的書面詞彙。
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對“名”、“藩”及複合詞“名藩”有詳細釋義和例證,是權威的漢語工具書。
- 《辭源》(商務印書館):作為專門收錄古漢語詞彙的大型辭書,對“藩”的引申義(如藩鎮、藩國)及“名藩”的用法有清晰解釋。
網絡擴展解釋
“名藩”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雙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
字面解釋
- 名:指聲名、聲譽。
- 藩:原義為籬笆或屏障(),引申為“重鎮”或“重要區域”。
- 組合義:字面可理解為“聲名顯赫的重要屏障”,最初指地方上的軍事或行政重鎮()。
-
曆史出處
- 該詞最早見于《晉書·王國寶傳》:“時王恭與殷仲堪并以才器,各居名藩。” 此處指兩人擔任地方要職()。
- 宋代梅堯臣的《葉大卿挽詞》中“名藩治行存”也指地方治理的卓越成就()。
二、引申含義
-
比喻顯赫的人物或組織
- 明代馮夢龍《警世通言》中,用“名藩”形容聲望極高、能抵禦外界攻擊的人物()。例如官員楊文廣因功績卓著,聲名成為“堅固城牆”,阻擋诽謗。
-
使用場景
- 曆史文獻:多用于描述地方重臣或軍事要地(如《舊唐書》中“受寄名藩”)。
- 文學比喻:現代可引申為贊譽行業領袖或權威機構()。
三、總結
- 核心意義:既可指實際的地方重鎮,也可比喻聲望顯赫的個體或集體。
- 注意: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含義,曆史文獻中多為前者,文學作品中常見後者。
如需進一步探讨古籍用例,可參考《晉書》《舊唐書》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暴食北吳避風頭蚳蝝闖客炊餅垂涎欲滴楚壤粗迹寸志搓緊厝生洞啟反咬風行一世豐倩個舊市羹藜唅糗宮燭分煙官役顧命果證和藹環拱甲賦降低成本講覈講價金鼇浄眼近觑急觞峻博開弓不放箭開花衣梨闆例舉流言止于智者綸閣躶膚名葩異卉末喜目把七德舞箧衍騎士秋見七香車圈定山長懾伏食實封四出文錢私我擡駕逃俗同休頽甍猥蒙五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