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四出文錢的意思、四出文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四出文錢的解釋

古代錢币名。 漢靈帝 中平 三年所鑄的五铢錢。錢背有四道斜紋,由穿孔四角直達邊緣,故稱。又名四出五铢、角錢。《後漢書·靈帝紀》:“﹝ 中平 ﹞三年春……復修 玉堂殿 ,鑄銅人四,黃鐘四,及天祿、蝦蟆、又鑄四出文錢。”參閱 宋 洪遵 《泉志·四出文錢》、 千家駒 郭彥崗 《中國貨币發展簡史和表解·錢币》。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四出文錢"是中國古代錢币術語,特指東漢靈帝時期鑄造的一種特殊五铢錢。該錢币因背面有四道斜紋從方孔四角延伸至外郭,形似四道放射線而得名。據《後漢書·靈帝紀》記載,中平三年(公元186年)"鑄四出文錢"(來源:《後漢書》卷八),這種鑄造工藝突破當時常規制式,是中國古代鑄币史上重要的形制創新。

其四道斜紋設計具有雙重象征意義:從鑄造技術角度看,加強錢體結構防止邊緣磨損;從政治寓意層面,暗合《周禮》"四達謂之衢"的治國理念,象征皇權四通八達(來源:《中國錢币大辭典》秦漢編)。但民間有"四出破京師"的谶語流傳,認為這種錢币預示王朝将亡,實際流通僅維持十餘年即被廢止。

該錢币現存世量較少,2019年洛陽漢魏故城遺址出土的窖藏錢币中曾發現四出五铢實物(來源:《考古學報》2020年第3期),其直徑約25毫米,重3-4克,外郭寬平的特征成為後世鑒别的重要依據。

網絡擴展解釋

四出文錢是東漢時期鑄造的一種特殊貨币,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四出文錢是漢靈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鑄造的五铢錢,因錢背有四條斜紋從穿孔四角延伸至邊緣而得名。别名包括「四出五铢」「角錢」。

  2. 形制特征 • 錢面:鑄有「五铢」字樣,延續漢代五铢錢制; • 錢背:四道凸起的斜紋呈放射狀分布,形成獨特标識。

  3. 曆史背景 鑄造于東漢末年社會動蕩時期,據《後漢書·靈帝紀》記載,與重修宮殿、鑄造禮器等事件同期進行。部分學者認為這種特殊設計可能暗含皇權四散之意,反映當時統治危機。

  4. 貨币地位 雖屬五铢錢體系,但因鑄造粗劣、通貨混亂,未能有效緩解經濟危機,成為東漢貨币制度衰落的标志之一。

注:更完整的史料可參考宋代洪遵《泉志》及現代學者千家駒、郭彥崗的貨币史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

包打天下八十天環遊地球播潛伯趙禅味塵寰饬行楮湧刀子嘴豆腐心大張其詞掉盞子斷碑風質賦歸田阜螽甘口格天徹地搆扇古北果藝亨貞化飯擊節極美急且楖人決刑鞠戚亢龍有悔誇嘐蘭譜壘塊涼菲斂散練素能品娘兒們排拂樸厚切诋竊斧秋殘認屍人蝦桑野贍富善名食親財黑水處松阡逃軍鐵蠶豆鹈翼軆貭豚蹄穰田唾視兔死狗烹為時微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