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螞蟻卵和蝗蟲子。亦泛指幼蟲。《國語·魯語上》:“鳥翼鷇卵,蟲舍蚳蝝。” 韋昭 注:“蚳,蟻子也,可以為醢。蝝,蝠陶也,可以食。”《梁書·武帝紀上》:“餘丑纖蠹,蚳蝝必盡。” 唐 白居易 《二十六養動植之物策》:“至於麛卵蚳蝝,五穀百果,不中殺者,皆有常禁。” 宋 蘇洵 《祭史彥輔文》:“誰無子孫,詵詵戢戢,滿眼蚳蝝,於天何傷。”
“蚳蝝”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如下:
拼音:mǔ yuān(注:注音可能有誤,按《漢語大詞典》應為chí yuán)
基本解釋
指螞蟻卵和蝗蟲的幼蟲。該詞常泛指昆蟲的幼蟲,體現古代對自然生物的細緻觀察,如《左傳》記載“蟲舍蚳蝝”,強調不破壞蟲卵以維護生态平衡。
出處與用法
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罕見使用,多見于古文研究或曆史文獻解讀,例如讨論先秦生态思想時引用該詞。
《蚳蝝》(chī yán)是一個比喻性辭彙,用來形容一個人或物的樣子或态度像螞蟻和蜻蜓。
《蚳蝝》的部首是蟲,由蟲和舛組成。拆分後的部首和總筆畫數分别是:蟲(6畫)+ 舛(6畫)= 12畫。
《蚳蝝》一詞來源于《莊子·逍遙遊》篇中的“我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憂,愚者樂,非之也。非之也,而以此又加其相,而涉其反,然則蚳蝝之功至矣。” 這句話意思是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識是無限的。追逐無限的知識,會使人陷入憂慮,而保持無知,則會帶來快樂。
《蚳蝝》的繁體字是「螭蠺」。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螭蠺」的古字形繁複,表現了字形的演變過程。
1. 他的行動像蚳蝝一樣靈活。
2. 盡管生活艱難,她始終保持着一顆蚳蝝般的心态。
蚳蝝草、蚳蝝人、蚳蝝态度
蜻蜓點水、螞蟻搬家
龜縮、畏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