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受封爵并可實際享用其封戶租賦。《資治通鑒·唐中宗景龍三年》:“於時食實封者凡一百四十餘家。” 胡三省 注:“ 唐 制:食實封者,得真戶,戶皆三丁以上,一分入國。 開元 定制,以三丁為限,租賦全入封家。”《宋史·職官志十》:“食實封:一千戶、八百戶、五百戶、四百戶、三百戶、二百戶、一百戶……親王、重臣有特加至數千戶者。”參閱 清 趙翼 《陔馀叢考·漢唐食封之制》。
“食實封”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封賞制度,指受封爵位者不僅獲得封號,還可實際享用其封戶繳納的租賦。這一制度在唐宋時期較為典型,具體特點如下:
核心含義
受封者(如親王、功臣)被授予一定數量的封戶,這些封戶的租稅部分或全部歸封主所有,而非僅虛銜。例如唐代規定,封戶需滿足“三丁以上”,其稅收按比例分配:一部分上交國家,剩餘歸封主。
曆史背景
與虛封的區别
虛封(如“食邑××戶”)僅名義上享有封戶,無實際收益;“食實封”則是實權貴族的經濟特權體現。
部分網絡解釋(如“吃飯、睡覺實在”)為現代誤讀,與該詞曆史本義無關。正确含義需結合古代封爵制度理解。
《食實封》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吃飯飽實,再行封賞”的意思。它用來形容一個人吃得飽飽的,再接受獎賞或進行工作。
《食實封》這個詞可以拆分為:“食”、“實”和“封”三個部首。
“食”字的筆畫數是9畫;
“實”字的筆畫數是8畫;
“封”字的筆畫數是9畫。
《食實封》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封爵制度。在封賞的儀式上,先讓受封者吃飯,表示封賞是實實在在的。後來,這個用法就演變成了《食實封》這個成語。
《食實封》的繁體字是「食實封」。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古籍中的記載,古時候《食實封》這個成語的寫法是「食實封」。
1. 他在經曆了辛苦的工作之後,得到了一份薪水豐厚的工作。可以說是吃足了食實封。
2. 學生們在考試結束後,如獲得了理想的成績,就能吃上食實封。
1. 食物:指人們日常所吃的東西。
2. 飽食終日:形容吃飽了飯,整天無所事事。
3. 封賞:給予賞賜或獎勵。
1. 近義詞:滿飯封、食飽封。
2. 反義詞:饑不擇食、窮途末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