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韓翃 《寒食》詩:“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日暮 漢 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後遂用“宮燭分煙”指代寒食節。 宋 姜夔 《琵琶仙》詞:“十裡 揚州 ,三生 杜牧 ,前事休説。又還是宮燭分煙,奈愁裡悤悤換時節。”
“宮燭分煙”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與古代寒食節習俗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該詞源自唐代詩人韓翃的《寒食》詩:“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詩中描繪了寒食節時,宮廷将蠟燭分發給權貴,輕煙隨燭火散開的場景。
後常用“宮燭分煙”代指寒食節。因寒食節有禁火習俗,但宮廷特許點燃蠟燭并分發給近臣,這一特殊場景成為寒食節的象征。
宋代姜夔在《琵琶仙》中化用此典:“又還是宮燭分煙,奈愁裡悤悤換時節”,借以表達時節更替的愁緒。
該詞通過寒食節宮廷分燭的場景,既描繪了曆史習俗,也衍生為寒食節的代稱,并在後世詩詞中被賦予時光流轉的意象。更多細節可參考漢典、百度百科等來源(綜合自-9)。
《宮燭分煙》是一個成語,意為宮殿裡的燭光被風吹散,煙霧也被分開。這個成語形容夫妻分離,感情破裂或者宮廷内部發生分裂的情景。
《宮燭分煙》這個成語可以拆分為:“宀”、“日”、“分”、“火”、“煙”五個部首。
根據筆畫來拆分的話,“宮”字是宀(3畫)和弓(3畫)的組合,共6畫;“燭”字是日(4畫)和虍(3畫)的組合,共7畫;“分”字是刀(2畫)和八(2畫)的組合,共4畫;“煙”字是火(4畫)和因(4畫)的組合,共8畫。
《宮燭分煙》這個成語最早出自唐代杜牧的《秋夜将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二首·其一》:“千金樹共詠西風,宮燭分煙與天同。此地黃花應頂禮,嘶風斷嶽上雲峰。”後來才被廣泛應用于描述夫妻的分離或宮廷的内讧。
《宮燭分煙》這個成語的繁體寫法是「宮燭分煙」。
在古時候,成語《宮燭分煙》的漢字寫法與現在稍有不同。例如,“宮”字在古代可寫作“宮”;“燭”字在古代可寫作“燭”;“分”字在古代可寫作“份”;“煙”字在古代可寫作“煙”。
他們的婚姻出現了問題,夫妻之間的感情宮燭分煙。
宮門、燭光、分裂、煙霧。
夫妻離異、家庭破裂。
夫妻和睦、和諧團結。
【别人正在浏覽】